1.中国的石油主要从哪些国家进口?用什么方式运输?

2.欧盟在俄油价格上限上吵了个寂寞?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几成定局

3. 西欧地区油气工业概况

4.世界最大油轮在波斯湾被击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中国的石油主要从哪些国家进口?用什么方式运输?

阿曼油轮最新油价_阿曼油轮最新油价表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45个国家向中国进口原油。中国进口原油的一半(44.1%)来自9个中东国家,其中,沙特阿拉伯最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净进口国、排名第二的石油消费国。中国石油进口的大幅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国内经济和消费增长的驱动。

一、以下是向中国进口原油的前15个国家/地:

俄罗斯: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15.8%

沙特阿拉伯: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12.4%

安哥拉: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10.4%

伊拉克: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9.4%

阿曼: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7.2%

巴西: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6.8%

伊朗: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6.3%

科威特: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5%

委内瑞拉: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2.9%

美国: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2.8%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2.8%

刚果: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2.7%

哥伦比亚: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2.1%

马来西亚: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2%

利比亚: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2%

二、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海运、国际输油管道等方式

在最开始运输石油的时候,是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因为生产力不发达,但是之后随着技术的发展,渐渐地演变到了第二个阶段,那就是铁路运输。相比于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的量更,更便宜。

到现在,管道运输才是王道。现在,在中国石油运输的途径当中管道运输占了将近80%,至于咱们在刚开始说到的空运,这根本是不可能的,这赔本的买卖,谁都不可能干。那么管道运输有哪些优点呢?第一个就是量大,那一根根粗粗的管子,就仿佛瀑布一样,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石油。而且还不需要你太多维护,投入的话,也就是那几根管子,只需要把管子建好就行,建在地下的话,对于地面上的环境也没有什么影响,最大的担忧就是有些人挖路的时候把石油管道挖破了,那这损失可大了去了,这主要是对于挖穿石油管道的那些人而言的。

除了输油管道,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海运,咱们从国外进口来的石油,除了轮船运输,好像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了。咱们先把国外的石油通过大型的油轮运到码头上,然后再通过输油管输送到国内的各大炼油厂,从而提炼出各种石油产品。当然了,咱们还建了一些国际的输油管道,但是也没多少,比如中哈石油管道、中俄石油管道以及中缅输油气管道等等。至于更远的地方要建国际输油管道的话,成本太高,而且打通关系太麻烦,不值得。

欧盟在俄油价格上限上吵了个寂寞?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几成定局

欧盟仍未就对俄罗斯石油的价格上限机制作出进一步的说明,但有分析师指出,欧盟的石油价格上限政策可能效果有限。

距离欧盟实施俄油禁运令仅剩下一周,然而欧盟对价格上限机制的具体价格和执行方式仍没有统一的意见。

波兰和一些东欧国家希望尽可能降低上限价格,并指出俄罗斯原油生产成本远低于65-70美元/桶。而其它欧盟国家则希望不刺激俄罗斯做出减产决定,因此在定价上做了一些让步。

但一些分析师认为价格上限并没有欧盟的石油禁运令来得重要。欧盟此前每天购买约240万俄罗斯石油,俄罗斯很可能因为找不到相当体量的买家接手,而被迫减产,从而推高油价。

价格上限不会带来影响

研究公司EnergyAsoects的分析师AmritaSen指出,无论价格上限如何设计,欧盟都不会再购买俄罗斯石油来解决当地的能源危机。

她表示,市场可能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欧盟国家遵守石油价格上限,它们就仍可以进口俄罗斯石油。但现实情况是,欧盟将在12月5日实施俄油禁运,且不会提供依靠价格上限机制进行的豁免。

这样一来,在价格上限的前提下,俄罗斯仍需要找到除欧盟以外的其它买家,这与没有石油价格上限的情况如出一辙。

而承接俄罗斯石油的大多数亚洲买家并没有参与到石油价格上限中,不少非欧盟的石油市场参与者也能为俄罗斯原油提供保险或金融服务,因此石油价格上限最后可能只是欧盟的一场口号而已。

更尴尬的是,俄罗斯此前放话称将不对参与价格上限的国家提供原油。这或许让本就对该机制不热衷的国家更不愿意参与其中,让整个机制变成G7的内部游戏。

油轮、运费、成本

价格上限惨沦为“鸡肋”,但欧盟的禁运正在发挥极大的破坏力。

随着俄罗斯将更多的能源转运到亚洲,更长的航运路线挤压了油轮的需求并推高了运费和石油成本,或导致未来一系列的供应中断。这也让俄罗斯寻求通过北极圈的更短路线,来将石油运往亚洲。

Kpler分析师ViktorKatona表示,他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俄罗斯转向亚洲的趋势将变得越来越明显。

他补充称,平均航程长度将不可避免地增加,俄罗斯原油从波罗的海到荷兰鹿特丹的航程大约只需要6-7天,而从同一俄罗斯港口到印度的航程则需要35-40天。

而据媒体称,上周航运业基准贸易航线的日收益一度突破10万美元,创下2020年初以来的最高水平。

德国商业银行在一份新报告中则指出,布伦特原油价格将在未来几周内上涨。

 西欧地区油气工业概况

由前面世界油气地缘政治格局分析已经知道,西欧属于油气消费大区,但其区内油气非常少,其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油气主要靠进口解决。当然,西欧本土部分国家也有一些油气,如英国、挪威、荷兰、法国、意大利等。

一、西欧地区的石油工业

西欧是后起的大产油区。10年以前,西欧还是一个贫油区,油业只限于陆上若干小油田,原油产量微不足道。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北海沿岸国家已经发现近海丰富的油气显示,但由于自然与经济方面的原因,开发利用被推迟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13年以后,高涨的油价才赋予开发利用北海石油的巨大经济意义。随着北海原油产量的增长,西欧甩掉了“贫油”的帽子,成为一个新兴的原油产区。

西欧油业的主要产区分布于北海海域。北海海域分属沿岸七国,其中英国、挪威分得面积最大,分别占46%与25%,北海的油业就集中在这两国海域。荷兰、丹麦、前西德、比利时、法国共获得其余的29%,但这些海域的原油产量不具有重要地位。

英国是随着北海石油开发而崛起的第一产油国。15年下半年,英国北海海域的阿盖尔和福蒂斯油田开始出油,从此,英国油业突飞猛进。1980年起,英国成了西欧主要石油消费国中唯一一个能够自给并能输出原油的国家。到1998年,英国的石油产量为1.33亿吨,同期的剩余探明可储量为7.08亿吨(王金洲,1999)。

挪威是西欧第一石油储量国。1998年,挪威的剩余探明可储量为14.89亿吨。挪威北海海域的油业早于英国,11年埃克菲斯克油田出油为其起点。15年生产原油900万吨,成为西欧第一个石油自给有余的国家。尔后,原油产量稳步上升,1992年达1.64亿吨,超过英国成为西欧地区最大产油国,1998年,其石油产量为1.52亿吨,成为世界上最大产油国之一。2003年5月,挪威驻委内瑞拉大使达格·默克宣布,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将在委内瑞拉德尔塔拉天然气项目中投资30~50亿美元。这是挪威迄今为止涉及金额最大的国外投资,它意味着挪威石油工业开始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国际石油经济编辑部,2003)。

2000年西欧地区石油储比为7,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为23.4亿吨,占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的1.67%,比1999年的石油剩余探明储量25.38亿吨减少了7.7%。2000年天然气剩余探明可储量为4.5万亿立方米,比1999年天然气剩余探明可储量4.43亿立方米增加了1.5%,占世界天然气剩余探明可储量的3.01%。2000年西欧石油生产量为3.21亿吨,比上年的石油产量增加了1.0%,占全世界石油产量的9.58%(其中英国2000年的产量为12684.5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13624.5万吨减少了6.9%;挪威2000年的产量为16081.0万吨,比上年的实际产量15088.0万吨增长了6.6%。),而1999年西欧石油消费占世界石油消费的22%。西欧1999年的天然气产量为2892.37亿立方米,比1998年的2665.7亿立方米增加了8.5%,占世界产量的12.31%,而其天然气消费量1999年为4173亿立方米,占全世界天然气消费量的17.38%。天然气在欧盟15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近24%,相对世界其他地区而言,欧盟天然气储量有限,产量不高,但消费量和进口量很大,输气管网发达。截止到2001年底,欧盟天然气探明储量3.2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2.1%,主要分布于荷兰(1.77万亿立方米)和英国(0.73万亿立方米)。欧盟2001年产气量2129亿立方米,占世界的8.6%,主要生产国是英国(1058亿立方米)和荷兰(614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费量3433亿立方米,占世界的15.9%,主要消费国是英国(954亿立方米)、德国(829亿立方米)、意大利(645亿立方米)、法国(407亿立方米)、荷兰(393亿立方米)和西班牙(182亿立方米)(刘岩,2003)。

二、西欧的油气贸易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欧石油进口量已达4000多万吨,超过了美、日两国进口量的总和,相当于世界总进口量的30%。进入60年代以后,西欧实施了能源从煤炭到石油的转换,石油消费量激增,至13年石油进口量占世界石油总进口量的45.6%,那时,西欧是一个贫油区,原油产量仅约1800万吨,对于区内庞大的消费需求不过是杯水车薪,以至形成了石油消费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随着挪威、英国北海石油的开,提高了区内原油的自给率。同时,重视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压缩石油消费量‘提高天然气、煤炭和核能的消费比例,石油进口量显著下降。但因北海原油生产受储量规模的限制,西欧仍是世界重要的石油进口国。中东和非洲是西欧石油进口的基本来源,此外,来自原苏联与拉美的石油亦占有一定的比例。意大利、法国、原联邦德国是西欧三大石油进口国。

北美和欧洲是世界管道天然气消费的主要市场。在北美主要天然气的出口国是加拿大,其主要通过管道向美国出售天然气,2000年的管道天然气贸易量为1034.4亿立方米;欧盟天然气消费的39.2%来自进口,而且进口来源多,半数成员国完全依赖进口(刘岩,2003)。在欧洲天然气的主要出口国是俄罗斯、荷兰、挪威、英国等,出口到意大利、土耳其、荷兰、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因此,加拿大、俄罗斯、挪威、荷兰和英国是保证北美和欧洲这两大消费区天然气供应的最重要国家,在地区天然气贸易中具有很强的地缘政治优势。

俄罗斯在中欧和西欧的天然气供应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对欧洲其他国家来说,如果没有俄罗斯的油气供应,特别是天然气的供应,欧洲的能源安全就面临着很大的威胁。2001年,欧盟管道进口天然气1542亿立方米,其中,来自俄罗斯752.3亿立方米(刘岩,2003)。但俄罗斯在站稳欧洲市场的同时,准备利用其强大的油气优势,东向开发东北亚和中国市场,以防其油气出口的单一性而带来的劣势。

挪威2000年的天然气储量为1.2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产量为449.6亿立方米。1999年挪威出口到欧洲大陆和英国的天然气比1998年增加了6.8%,达到455亿立方米。法国燃气公司是挪威天然气的最大买家,共购进112亿立方米。德国的鲁尔天然气公司购买了95亿立方米,比利时配气公司购买了56亿立方米。挪威出口到捷克共和国的天然气增加到13亿立方米。1999年10月,挪威输气管网完成扩容改造,连接Kollsnes与Emden终端的欧洲输气管道二期工程开始投入运营。2001年,欧盟进口天然气的1542亿立方米中483.8亿立方米来自挪威(刘岩,2003)。

2000年荷兰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77万亿立方米,产量为628亿立方米,出口量为366.2亿立方米。1999年荷兰的管输天然气出口量由于向德国的出口减少,1998年下降至350亿立方米,同时因Trans-Europa-Naturgas管线扩建工程的影响,出口到意大利的天然气也有所下降。2000年出口的管输天然气量为366.2亿立方米。

2000年欧洲还是液化天然气(LNG)进口第二大户,进口量为326.8亿立方米,仅次于亚太地区(其进口达980.4亿立方米)。2001年进口LNG为287亿立方米,其中来自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卡塔尔、阿曼、利比亚、阿联酋的LNG分别为200.7、55.5、9.3、9.1、7.7、0.2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出口量1429.5亿立方米的20%(刘岩,2003)。

三、西欧的油气运输

徐小杰根据研究认为,未来的亚欧陆上油气管道运输网络主要由“石油心脏地带”向欧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这个需求月形地带流通,具体有西向、南向和东向三个方向的跨国管网系统。其中,西向的管网系统有两个部分,一是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到欧洲。这里有俄罗斯的友谊管道和新建的亚马尔管道。二是中亚向西针对欧洲市场的运输线路,包括北线和西线。北线指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往北进入俄罗斯领土,利用现有的管线输送到俄罗斯的黑海港口诺瓦罗伊斯克。西线指里海的石油经巴库到格鲁吉亚或土耳其进入黑海或地中海。同时,北非阿尔及利亚的天然气已经贯穿马格里布,北上供应南欧市场,这就是著名的马格里布—欧洲管线(徐小杰,1998)。具体来说,连接西欧的石油输送航线主要有(王金洲,1999):波斯湾—好望角—西欧、北美线。这条航线从波斯湾各油港经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沿非洲东海岸穿行莫桑比克海峡绕道好望角,再沿非洲西海岸直达西欧、北美。此航线主要由超级油轮经营,它担负着输往西欧石油总量的70%和输往美国石油的45%,它是西欧、北美主要的供油运输线,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海上石油运输线。

北美、西欧和前苏联地区又是油气管输最发达的地区(图5-1、图5-2见书后彩图)。那里的天然气管道星罗棋布并已实现了国际联网。欧盟内部现有天然气长输管道里程18.7万公里,是10年7.1万公里的2.63倍。欧盟内部跨国管输量613.9亿立方米,占世界跨国管输量4083.2亿立方米的15%。欧盟60%的天然气消费量至少跨越一个国家输送(刘岩,2003)。天然气干线密度在美国为185米/千米2,在荷兰为265米/千米2,法国为48米/千米2。西欧天然气供应最初是区域性的,但从荷兰发现格宁根气田后,西欧开始了天然气管网系统的建设。东欧也在积极扩建其输气管道。就参与国的数量而言,欧洲的天然气市场是全世界最复杂的天然气管网,天然气用户有2亿。

近几年来,随着天然气需求的增长,输气管道的建设稳定增长。全欧对清洁燃料需求的增长,正推动着由前苏联地区、北非以及北海外输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的实施。欧洲目前在建和建设的项目中,有起自北海和阿尔及利亚的Zeepipe II管线、“欧洲管线”、霍尔腾管线以及欧洲—马格里布管线正成为关注的焦点。

四、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

从以上分析可见,欧盟成员国之间天然气消费部分靠成员国之间的进出口解决,但很大部分还需要依靠从欧盟外部市场进口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欧盟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欧盟形成了天然气统一市场。

欧盟各国天然气行业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宦国渝,李晓东,孙剑,2003),即起步期、成长期、成型期和成熟期。目前这些国家已进入了气源多元化、市场需求稳定、基础设施完善的成熟期,这为欧盟形成统一的天然气市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建立统一的天然气市场是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是欧盟各国推动本国天然气行业发展、促进高效清洁能源利用的需要。

早在1990年,欧盟委员会就已经开始促进欧盟内部天然气市场的建立。1990年6月和1991年5月,欧盟委员会相继发布了90/377/EEC指令《关于提高工业最终用户天然气和电力价格透明度的程序》和91/296/EEC指令《关于通过管网输送天然气》,迈开了发展内部天然气市场的第一步。1996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以1254/96/EC指令的形式,公布了跨欧洲能源网络建设的一系列指导方针,这些方针有力地促进了欧洲天然气一体化基础设施的建设。1998年7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又发布了98/30/EC指令,阐明了内部天然气市场的共同规则和各成员国天然气部门的组织原则,提出了为确保内部天然气市场得以建立并有效运营,各成员国在输送、储存、配送领域必须承担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义务,还规定了强制性条款。

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的主导思想在于促使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为构建和完善区域内统一的能源市场作准备,但是,在不妨碍内部大市场的前提下,允许各国具有一些豁免权,并制定各国管理制度。在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内,要坚持公平原则、透明原则和取许可证为主要手段的监管方式。

从欧盟天然气统一市场的形成,及其主导思想和执行原则来看,欧盟在天然气乃至能源市场的管理上已开始了统一的管理,其各国的油气安全战略必然受其统一规则的支持与约束。

世界最大油轮在波斯湾被击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世界上最大的游轮是名叫诺克·耐维斯号(Knock Nevis)又叫海上巨人号的新加坡油轮。

在1988年5月14日航经霍尔木兹海峡(Strait of Hormuz)时,遭伊拉克战机以法国产的飞鱼反舰导弹攻击重创,沉没在伊朗的卡克岛(Kharg Island)海岸外之浅海海域。

海上巨人号

1981年,海上巨人号终于完工下水,主要的任务是在墨西哥湾与加勒比海一带运输原油。

在该船原主人拥有海上巨人号三年后,在船只尚未完工之前就因破产之故,将这艘船转卖给了香港籍的船王董浩云。

董浩云在接手这艘船后要求造船厂变更设计规格,将原本已有48万吨水位的海上巨人号加长了数公尺,而增加了8万7千吨的水位,其高达825466吨的总承载后重量,使海上巨人号正式成为世界上最巨大的船只。

海上巨人号

海上巨人号的沉没原因

海上巨人号沉没的原因是遭受到了伊拉克的袭击。

因为当时正是伊拉克和伊朗的战争时期,而且在波斯湾附近的战场尤为激烈。所以波斯湾海域的石油运输受到了重大的打击。

伊拉克对外宣布,任何载运伊朗或其他阿拉伯国家所生产原油的船只都将成为伊拉克袭击的目标,而海上巨人号却选择在这个敏感时期进入了波斯湾海域。

伊拉克对外宣布的事情可不是开玩笑的。伊拉克战机以法国产的飞鱼反舰导弹攻击正在波斯湾海域作业的海上巨人号,使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最终沉没在了伊朗的卡克岛附近海域。

海上巨人号

海上巨人号重获新生,到处流浪

1989年,海上巨人号被以3千5百万美元的代价转卖给挪威的诺曼国际海运公司,船只在打捞起来后被拖至新加坡的吉宝造船厂,于1990年10月起进行大规模修复工作,这次的维修耗费3200吨的钢原料,更换掉的管线长达32公里,修缮费用约6千万美元。在经过一场堪称全世界最大规模的船只修复工程后,这艘船被改名为快乐巨人号(Hy Giant)后重新复出。

海上巨人号

海上巨人号到处流浪,终被拆解

1991年时他们将这艘快乐巨人号以3千9百万美元的价格卖给另一家挪威亚勒海运船公司,并改名为亚勒维京号(Jahre Viking)。

之后又卖给了新加坡的公司,改名为现在的诺克·耐维斯号(Knock Nevis)。

2009年12月,该船被出售给印度的拆船业者,改名为Mont。

2010年1月4日,该船于印度古吉拉特邦亚兰市(Alang)拆解。

海上巨人号重达36吨的船锚最终保存于香港海事博物馆用作展览。

海上巨人号

结语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船只,最终还是为自己的冒险行为买了单。

战争的破坏力实在是可怕,不管你是不是世界之最,都不要轻易触及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