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粮食和世界》为题的论文(2000)字

2.当前世界经济政策形势有何特点

3.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4.如何找出A股价值中枢?

5.现阶段世界经济的特征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6.全球化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惊喜?

7.从价值规律的角度分析,政府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以《粮食和世界》为题的论文(2000)字

世行预测今年油价_未来油价

写作思路:可以从粮食储备问题、应对难题这几个角度出发进行阐述,中心要明确,语言要通顺等等。

正文:

“民以食为天”,粮价飙升涉及到千千万万人的利益。

从公众利益讲,粮价上涨将增加人们的生活成本,从而直接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在美国次贷危机和油价高企的大背景下,粮价飙升还会增加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使得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发展委员会13日在其春季会议结束前发表公报说,粮价大幅攀升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受到冲击。世行行长佐利克警告说,粮价飙升有可能导致全球贫穷国家中1亿人口陷入更贫困的状态,也可能使一些国家在过去几年通过艰苦努力所取得的减贫成果出现转折。

更严峻的是,在粮价上涨的同时,世界粮食储备正在减少,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据粮农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粮食储备已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本月9日在印度访问时说,一些非洲国家和海地因食品短缺和价格上涨出现骚乱,“我们已真的面临一个紧急状态”。

分析人士指出,国际粮价上扬已经影响到一些国家的粮食安全,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避免引发广泛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目前,许多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都提出了应对粮价上涨的计划,这些计划可以分为短期措施和长期战略两大类。从短期看,世行等国际机构都提出,应采取紧急措施,加大对低收入国家的援助力度,以减轻粮食短缺对贫困人口的威胁。

世行呼吁国际社会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增加5亿美元援助,以满足低收入国家人群的紧急需要。此外,世行还计划在2009财政年度将其对非洲的农业援助贷款从4亿美元增加到8亿美元。粮农组织指出,在一些低收入国家,50%到60%的居民收入被用于支付食品开支,粮价飙升对这些国家的危害尤其严重。粮农组织呼吁发达国家加大援助力度,帮助这些国家应对目前的局面。

此外,一些国家还提出暂缓生物燃料产业发展和减少粮食浪费等措施,以确保食品粮供应。

根据世界银行本月9日发表的研究报告,在过去3年里,全球小麦价格上涨幅度高达181%,食品价格总体上涨83%。报告预计,2008年和2009年,粮价将继续居高不下。报告还预测,在2015年以前,大部分粮食价格都将保持在2004年的水平之上。

关于粮价上涨的原因,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拉美地区负责人若泽·格拉奇亚诺本月10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它们包括气候变化导致产量下降、世界粮食市场供需出现变化以及农产品期货市场投机活动增加等。

一些分析人士还指出,国际市场油价高企和生物燃料产业兴起也是造成粮价上涨的重要因素。油价上涨不仅推高了化肥和农药等农资产品价格,而且导致运输等农业综合成本上升。正在兴起的生物燃料产业对粮食和土地资源的消耗正在加大。

有学者甚至认为,“世界已经进入高粮价时代”。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和同一事物各要素之间存在普遍联系。国际粮价持续在高位运行,导致国际粮食储备降低,导致贫困国家贫困人口吃饭问题日益严重,这正式普遍联系的体现。

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弄清楚事物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地位,把事物的发展作为过程加以参考,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抓住关键部分,是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把握好事物的因果关系。许多国家针对粮价走高问题采取应急措施,正使用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具有客观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又积极的促进作用。这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许多国家针对粮价走高问题采取应急措施,正体现了这一点。

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体现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各种矛盾的侧面都存在不一样的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在矛盾的特殊性的指导下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分析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把握好矛盾的主要发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要用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完善我国的宏观调控。利用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我国粮食市场,配合使用国家宏观调控,运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发挥税收经济调节的杠杆作用,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保证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坚持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上开展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国内生产力,弥补国内市场资源不足。

改善生活方式,树立全体公民节约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当前世界经济政策形势有何特点

纵览2008年的世界经济形势,用通俗的语言来概括,那就是“钱”、“粮”、“石油”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一方面世界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全球经济增速显著放慢;另一方面国际社会逐步就联手应对危机达成共识。危机的压力和改革的动力并存,而国际社会能否抓住机遇解决这三大难题,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产生深远影响。

“钱”: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然而这一现象不能不引发深层的忧思:目前国际原油市场定价机制、原油出口国和消费国之间的协调均存在问题。受此影响,世界能源安全面临隐患,油价已成为世界经济面临的一个不确定因素,而这无论是对于原油出口国,还是进口国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一句话,油价疯涨暴跌是一个有可能造成“满盘皆输”的问题。

过去几年,随着大批投机资金进入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原油市场日益呈现“金融化”趋势。结果,历史上由供求关系主导油价走势的格局被打破,油价越来越受到短期投机资金流动的影响,从而频频涨跌不休。

今年油价的涨跌更反映出原油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缺乏协调。对于油价疯涨,美国、欧盟成员国等认为是欧佩克生产不足所致,而欧佩克则强调市场投机炒作的影响。双方相互指责,根本不可能就确保国际市场原油长期、稳定的供应达成一致。对于油价猛跌,原油进口国自然长舒了一口气,但欧佩克却焦虑不安,正酝酿新的减产保价措施。

原油出口国和进口国通过对话和协调建立公平合理的原油定价机制,不仅符合双方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

2007年夏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第一季度继续发展,并引发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动荡。到3月份,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并最终被摩根大通公司收购为标志,危机达到第一个高峰。4月,美国次贷危机一度迎来转机。当月,美欧日股市在经历了半年多的动荡后,出现了短暂回稳迹象。

但到7月份,美国金融市场形势再度恶化。随着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美国金融市场出现新一轮动荡。到9月份,危机进入第二个高峰。短短几周内,“两房”被美国政府接管、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接受政府巨额援助……美国次贷危机终于演变成全面的金融危机。

与此同时,金融危机迅速越过大西洋向欧洲蔓延。英国、德国、瑞士、荷兰、比利时、冰岛等欧洲国家的金融机构纷纷陷入困境,股市急剧动荡。特别是北欧小国冰岛,由于其金融业相对于整体经济畸形发达,在危机冲击下,整个国家几乎濒临破产。金融危机也开始对一些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造成冲击,乌克兰、匈牙利和巴基斯坦等国形势尤为严峻,不得不请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已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标志正式陷入衰退。美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出现负增长后,第四季度形势有可能更为糟糕,其陷入衰退将只是时间问题。随着发达国家经济恶化,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投资等方面也受到影响,其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正逐渐传导到国内经济中。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仅为3.7%,明显低于2007年的5.0%和2006年的5.1%,2009年世界经济增速将进一步降至2.2%。

面对金融危机,20国集团***11月15日在华盛顿举行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就共同应对金融危机达成共识。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相继宣布了大规模救市措施和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中国等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也宣布了确保经济增长的措施。美国承诺的救市资金总额接近7万亿美元,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欧盟成员国出台了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同时还宣布了总额为20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国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较快增长的措施,今后两年计划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粮”:粮食安全直面挑战

2008年上半年,随着国际粮食价格猛涨,不少国家出现粮食危机,世界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国际粮价自2002年开始上涨,但近年涨势明显加快。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仅2007年一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进入2008年,国际粮价继续攀升。导致粮价飙升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粮食需求增加、生物燃料发展争夺粮食资源、油价飙升推动粮食生产和运输成本增加、气候变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以及市场投机炒作等。

2008年下半年,虽然粮食、石油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但仍相对处于高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国际粮价年底与年初相比下跌了50%,但与几年前相比,全球主要谷物价格仍普遍偏高。10月份,反映国际粮价走势的粮农组织粮食价格指数比2006年同期高28%。

金融危机的深化使世界粮食安全正面临新的挑战。世行行长佐利克10月份曾指出:“在发达国家的人们主要关注金融危机的时候,许多人忘了一场‘人的危机’正迅速在发展中国家蔓延,它将穷人推到了生存的边缘。金融危机只会使发展中国家更加难以保护最脆弱群体免受粮食和燃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据世行统计,2008年世界营养不良人口增加了4400万,总数达到9.67亿。世行还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明显放慢,全球贸易将自1982年以来首次出现萎缩,发展中国家的侨汇收入也将出现下降。受此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和农民生计均将受到威胁。

国际社会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应对这一难题,其中包括扩大粮食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产量以及建立一个更为公平的国际粮食贸易体系等。

“油”:油价疯涨暴跌引发忧思

2008年油价问题同样令人关注。一开年,受市场投机炒作、美元贬值和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等因素推动,纽约市场油价历史上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此后不断上涨,并在7月11日创下盘中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

然而自7月中旬以来,随着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慢,市场转而担心原油需求将会下降。受此影响,大批投机资金撤离原油期货市场,油价又开始大幅下跌,到年底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保持在每桶45美元左右,与年中最高点相比跌幅达2/3。

油价疯涨暴跌,真是令人瞠目结舌。油价疯涨曾使原油出口国获得了滚滚石油美元,而原油进口国则为此付出了巨额代价。而随着油价暴跌,原油出口国收入锐减,而原油进口国则获得了喘息之机。

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加快世界经济格局变迁,有助于我国话语权的提升

金融危机爆发前,美英德法意日加组成的七国集团(G7),由于囊括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协调经济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对发达国家,也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金融危机作为分水岭,二十国集团(G20)首脑峰会为标志,G20逐步取代G7,开始在协调全球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以前,G7成员国的财政部长、中央银行行长们坐在一起就可以对全球经济“发号施令”,如今不行了,越来越多的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已经紧密地融入到全球国际分工链条当中。传统发达国家的经济地位在相对减弱,新的力量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没有这些新兴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很多全球经济问题根本就解决不了。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地位、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比如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重要机构的一些高级职务由中国人来担任;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2.77%提高到4.42%,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股东。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和发言权已有较大跃迁,基本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从外围到核心、从配合讨论到参与决策的角色转变。当然,这一过程是比较曲折艰难的,需要经过不懈努力,才能继续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二、大宗产品价格走低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

近期,黄金等贵金属价格出现大幅暴跌,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出现了稳中趋跌的态势,这里面固然有国际游资炒作、地缘政治风险以及美元指数变化等因素的作用,但从基本面来看,刚需不足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增速普遍放缓,暂时告别了高增长期,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全球经济的低迷,必然造成大宗商品需求的下降,价格回落应该是迟早的事儿。由于我们是石油、铁矿石等主要大宗商品的进口大国,东西便宜了,我们进口开支节省了,企业的能源原材料成本随之降低了。

过去几年,新兴经济体出现严重通胀,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当前价格下降也使过去饱受困扰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缓和。另外,长期以来,在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下,我国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被压低,虽然在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改革没有到位。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降低,国内的通胀也相对温和,为加紧推进这方面改革提供了较好的空间。我国应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切实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手段在资源配置和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外需收缩和摩擦增多等因素直接冲击我国出口

世界经济复苏动力明显不足,国际机构一再下调经济增长预期,包括寄予厚望的美国经济,增速从1.9%下调到1.7%。一直以来,信用卡和与之伴随的借贷消费模式风靡美国,而金融危机则给美国民众的消费理念带来巨大冲击,3年内约有500万个美国家庭关闭了信用卡账户,再加上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人还不敢大笔消费。欧洲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各国财政紧缩,如希腊,过去3年,经济萎缩了1/5,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了1/3,一半的年轻人没有工作。美欧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他们的日子难过了,买我们的东西就少。以前我们出口增长一般都是每年20%多,现在很难保持两位数,去年是7.9%,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力争增长8%左右就不错了。

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经济增长快,贸易增长也快,经济增长降下来,贸易增长也降下来。2012年全球贸易的增速只有2.5%,低于过去20年平均水平的一半。根据WTO预测,2013年全球贸易增长也只有3.3%。最关键的是,每当世界经济处于扩张期,主要发达国家就会积极倡导自由贸易,而当世界经济处于低迷不振的时候,主要发达国家就会祭出贸易保护的大旗。2012年贸易保护主义的势头就比较猛,我国共遭遇21个国家发起的77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27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6%和369%。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市场需求减弱、竞争加剧,各国贸易政策愈加“以自我为中心”,各种贸易投资壁垒明显增多。今年以来,我国遭遇的贸易保护更是由传统制造品扩大到光伏等新能源领域,使得我国新能源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呈现常态化、复杂化趋势,贸易摩擦将贯穿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全过程,应对贸易摩擦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四、热钱大进大出加大我国金融风险

热钱,又称游资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是为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热钱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牟取暴利,它在国际市场上兴风作浪,翻云覆雨,快速进出市场,制造狂热气氛,然后在高价位时悄然出货套利而走,掠夺巨额财富,甚至引发金融乃至经济危机。

现在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都在想方设法救助经济,推出量化宽松甚至超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出的货币在全球大规模流动。今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一改2012年相对平稳的态势,出现急剧攀升,其背后有大量国际热钱流动的因素,特别是造成短期内人民币快速升值,给我国出口行业等带来巨大压力。2013年1至5月,我国有4000亿元左右来自于境外热钱流入。热钱大规模流入使得我国外汇占款被动投放压力大增,前五个月我国外汇占款投放高达1.58万亿元,是上年全年的3.2倍。热钱主要为追逐利差、汇差,人民币1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5%,大大高于近乎零利率的美元,或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近2%,特别是前5个月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高达5.6%。

热钱“有进就有出”,近来对美国提前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逐渐增强,热钱开始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撤退。这意味着投放到市场上的人民币规模相应减少,6月底所谓的“钱荒”,与此也有很大关系。热钱的快进快出,不仅造成较大金融风险,而且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造成了很大压力。热钱来时有冲击,走时也有风险。

五、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带来严峻挑战

在WTO的日程表中,多哈回合谈判始终是一项重要工作。但原定3年的谈判期限一拖再拖,如今已进入第12个年头,而且由于各方不愿妥协退让,多哈回合几乎成为“鸡肋”,谈判前景不被看好。

与多边谈判陷入僵局相比,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双边谈判大有取代多边之势。政府已经在全面推动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谈判,近期又启动了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谈判。无论TPP,还是TTIP,其目的是重塑新的贸易规则,重掌国际贸易领导权,谈判排除的都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其咄咄逼人之势溢于言表。TPP协定对我国经贸的影响已经非常明显,如果欧美之间达成协议,将成为史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美欧关税降至零、覆盖世界贸易量的1/3、全球GDP的1/2。很大程度上,TTIP将改变世界贸易规则、行业标准,挑战新兴国家,尤其是金砖国家间的准贸易联盟。那么,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将被彻底边缘化。这样对我们来说,在制定新的投资、贸易等规则的时候,我们无法参与,欧美贸易和投资标准的提高,促使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不得不进一步进行新一轮改革。

六、创新竞争力有被拉大的风险

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然而,面对全球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我国创新能力不足,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端技术领域的差距面临再次被拉大的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外资带来了大量中低端技术,促进了我国技术进步。由于当前我们制造业的一些传统比较优势在丧失,比如,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成本呈显着上升趋势;随着房价的飙升和城市建设的大规模推进,土地成本大幅提高;近年来人民币累计升值超过30%以上,我国出口价格优势不再;雾霾天气等使得老百姓对环保的要求日益提高,制造业环保成本大幅增加等等,一些跨国企业开始从我国回流到本土,或转战东南亚等地寻找更加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外资流入我国速度开始放缓,技术引进步伐也相应放慢。当然,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中低端技术,需要更多的高端技术,而高端技术欧美国家从来都是严格封锁的,我们引进不了,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

如何找出A股价值中枢?

找出股价值中枢的方法:可以用我国股市的总市值与我国GDP的比值这个指标找出A股的价值中枢。据此研判,A股的价值中枢应当在4000点左右。

当年曾经有记者问股神巴非特:如果用单一指标判断美国股市,您采用什么指标?巴非特沉思后回答说:可以用股市的总市值与美国GDP的比值。当这个指标大于1时就需要小心了。

今年沪指站上5000点时,A股的总市值大致是万亿左右。2014年GDP是63.6万亿。基本上两者相当,比值是1,按照巴非特的理论基本上处于安全区域。而如果按照7%的增速计算,2015年底中国的GDP是70万亿左右。似乎还略低于1,那么5000点是A股的价值中枢吗?

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A股的价值中枢应当在4000点左右。

因为中国与美国资本市场的不同。中国的资本市场实际上是非常分散的。最大的是A股,其次是香港和中国台北股市,最后是美国上市的中国概股。由于目前内地在中国台北股市上市的公司极少,所以可以忽略之外,其余两地上市的内地上市公司市值大致上有10万亿左右。如果漏统计了在美国上市的阿里与在香港上市的腾迅则是错误。

5000点的A股市值万亿,加上10万亿就等于74万亿已经超过2014年低63.6万亿的GDP。当然动态的看,目前的市值74万亿大致与2015年底70万亿的GDP相当,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既然是价值中枢就意味着上下都有空间,所以笔者认为,价值中枢应当打80%的折扣。5000点的80%大致是4000点。

沪指4000点A股总市值对应2014年的GDP总量是70%,假设A股慢牛是一个箱体区域,那么我们直接找A股的下限就可以直接得到上限了。可以说,2005年的股改是牛市的起点,之前的股市并非全流通,庄股横行,没有统计意义。而2005年的最低点是998点,4000减去998大约是3000点。中枢是4000点加上下箱体3000点等于7000,则沪指今年最高理论涨幅不会超过7000点。

显然,当沪指在5000点的时候,已经过了半山腰。然而,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都不能一气呵成,而是波浪式前进的。所以,近期的回调实属正常,只要不破箱体就是安全的。但是市场以如此连续快速暴跌的方式进行调整还是比较少见的,所以为了维护市场的稳定,管理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也是非常必要的。

现阶段世界经济的特征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2005年世界经济实际增长4.8%。据IMF和世行等国际机构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这一强劲的扩张态势还将延续至2006年和2007年。工业化国家中,美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日本经济扩张的基础已初步形成,欧元区经济正呈恢复性增长态势。在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经济继续强劲增长,特别是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其主要特点是:

(一)国际油价再创新高

近来,由于地缘政治风险,特别是伊朗因素所形成的对石油供应的担心,导致油价再度飙升。过去几年来,高油价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虽不像人们所担心的那样,但在今后一段时期,由供应方因素所引发的油价持续飙升,可能会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越来越大的抑制效应。

(二)全球通胀压力相对缓和

受全球经济增长强劲及油价高企的影响,通胀总水平有所上升,但核心通胀水平仍相对稳定。随着过剩生产能力的逐步消化,非石油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对通胀约束性影响趋于减弱,进口商品价格周期性上涨将会加大未来的通胀压力。

(三)全球贸易不平衡继续发展

2005年,美国贸易赤字创历史纪录,而一些石油出口国、中国和日本以及一些小工业化国家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则拥有大量的外贸盈余,并为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融资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四)全球金融环境仍比较有利

随着短期利率的不断调升,长期利率并未随之上扬,而是继续较低位运行。低利率不仅推高了大多数国家股票市场的股权价值,而且还大幅提升了一些国家的房地产价格。预计今年金融市场上的短期利率将会适度上扬,长期利率也会有所回升。应该说,全球金融体系目前正处在一种应对正常周期性挑战的状态,偏紧的金融环境将会给某些新兴市场国家带来风险,并可能影响到一些工业化国家的住户部门。

二、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

由于企业投资增长加快,加上美国等国家采取了适应性调节的货币政策,从而高油价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吸收和消化。当前,企业运用资金速度明显加快,促进了投资和就业的增长;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也有望超过预期,因而世界经济面临的总体风险呈下降趋势。除伊朗、朝核等地缘政治风险外,其他主要风险还有:油价持续高位振荡;全球贸易不平衡可能出现无序调整,并引发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市场状况趋紧对房屋价格上涨过多的国家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住房部门产生不利影响;禽流感传播可能给经济带来严重损害等。预计2006年和2007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分别达到4.9%和4.7%。

美国。美国经济在2006年年初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当前,企业利润较快增长,投资信心不断增强,劳动力市场持续改观。受公司利润充裕和融资环境相对宽松的影响,美国企业投资前景趋好;美国贸易伙伴国经济的较强劲增长,也为美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是,由于住房市场降温及油价高位运行,可能会抵消收入增长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刺激效应,导致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放缓。特别是在当前低储蓄和高油价的背景下,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有可能引发居民消费需求的急剧收缩。发达的金融市场虽然为美国庞大的贸易赤字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其空前的赤字规模可能会动摇投资者信心,对美元形成贬值压力,并引致利率急剧上升。预计2006年和2007年,美国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3.4%和3.3%,仍为七国集团中增幅最高的国家。

欧元区。受出口需求的拉动,经济增长呈恢复性趋势。企业投资保持弹性状态,失业率有所下降,但目前仍比较高。展望未来,这一增长趋势将继续依赖于全球需求的进一步扩张。受欧元贬值和金融状况改善的促动,企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不断上升。受劳动市场和高油价的影响,居民消费需求仍将受到一定抑制。欧元区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放缓及国际油价急剧攀升。预计2006年和2007年,欧元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2.0%和1.9%。

日本。受国内需求强劲、就业市场不断改善及公司利润持续增长等因素的带动,日本经济目前正处于相对稳固的增长轨道上。展望未来,受国内需求强劲的拉动,日本经济有望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应该说,日本经济增长面临的风险是可控的。就业不断增加及收入持续增长将对居民消费支出形成有力支持。目前,日本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已连续4个月上涨,从而有望结束过去8年来其价格持续走低的局面。预计2006年和2007年,日本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2.8%和2.1%。

新兴亚洲国家。2005年前期其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受一些工业化国家企业投资较快增长的拉动,该地区出口和经济增长在去年下半年明显加快。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仍相对有利,因此,2006年该地区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其中,在投资和净出口不断增长的带动下,中国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受制造业和服务业强劲增长的推动,印度经济也将持续快速增长。该地区其他国家,出口前景也不断趋好。该地区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保持其经济体处于一种内外均衡的增长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加快实施包括金融部门改革在内的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促进国内需求。而且,汇率的适度升值也显得必要。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8.2%和8.0%。

拉丁美洲。受全球商品需求强劲的影响,许多国家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扩张态势。受国内需求增长预期的拉动,2006年该地区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受强劲的经济增长及严格的财政纪律的影响,该地区公共债务明显下降。为了减少其应对全球金融环境变化的脆弱性,该地区需要继续减少其公共债务,并改善其债务结构。同时,要降低其对全球商品周期性需求的依赖性,把促进投资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一项优先任务,促进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4.1%和3.8%。

新兴的欧洲国家。受国内需求强劲及出口增长加快的支持,该地区经济呈现较快增长势头。其主要风险是,欧元区国内需求恢复力量减弱、巨额地区经常账户赤字及一些国家信贷的迅速扩张。波罗的海和东南欧洲国家,对外贸易赤字主要反映了私营部门行为,而在匈牙利,对外贸易赤字却与其财政赤字密切相关。这种外部的不平衡,将对该地区一些国家带来较大风险。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5.0%和4.8%。

独联体国家。受乌克兰经济增长急剧放缓的影响,该地区经济增长在2005年明显放缓。目前,由于投资动力较弱,消费需求强劲,加上高工资、养老金及信贷条件放宽等因素的刺激,该地区需求结构呈严重失衡状态。展望未来,该地区经济增长将有所放慢。当前,该地区货币政策要着眼于控制通胀,包括允许汇率升值。同时,政策制定者要大胆实施改革,改善商业环境,鼓励更高水平的企业投资,从而实现一种平衡的经济增长。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6.0%和6.1%。

非洲国家。经济活动继续强劲扩张。受全球商品需求强劲和实施改革的影响,今年该地区经济增长有望达到过去30年来的最高水平。对这些国家来说,关键是如何利用当前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切实减轻其对外债务,不断推进改革,完善制度,创造条件,以鼓励私营部门生产和投资,从而为持续强劲的经济增长铺平道路。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5.7%和5.5%。

中东地区。受石油出口高收益的推动,该地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但由于其石油生产已接近其生产潜能,预计今年该地区经济增长可能会放缓。其面临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油价的未来走势。此外,地缘政治因素及房地产市场新近开发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当前,这些国家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运用石油收益,如何进一步改善其石油部门和非石油部门增长的前景。预计2006年和2007年,该地区经济实际增长分别达到5.7%和5.4% 尽管世界经济呈现明显复苏迹象,但基础尚不稳定。主要国家经济贸易大幅回升的局面仍未显现。 一、2010年世界经济将全面复苏 随着各国政府政策效果的显现、随着市场的回暖、随着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恢复,特别是迪拜危机的爆发,各主要国家官方和机构大多认为,世界经济衰退的不利因素基本出尽。即使是迪拜危机也被认为是经济危机结束的标志性事件,因为世界经济最脆弱的时期已经过去,市场已经拥有足够的承受力,迪拜问题的爆发并不会影响投资者信心和世界经济的恢复。  面对经济逐步向好和金融市场形势继续好转的局面,IMF和OECD等机构纷纷调高对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2009年10月IMF《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可反弹至3.1%,较7月份预计的2.5% 提高0.6个百分点,较年初1.9% 的增长预期更是明显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上升1.3%(年初预计是零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升至5.1%(年初预计增长4.0%)。2010年世界贸易将出现2.5% 的增长,年初预测仅为0.6%。2009年11月,OECD经济展望报告预测更为乐观,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4%,世界贸易增长率可达到6%。  必须指出的是,尽管世界经济呈现明显复苏迹象,但基础尚不稳定。主要国家经济贸易大幅回升的局面尚未显现。因为目前发达经济体经济的恢复,仍受制于政府政策性措施的恩惠。从长期看,金融市场信心修复尚需时日、失业率居高不下对需求恢复形成的障碍、不断加重的政府巨额财政预算赤字给再融资带来的困难以及新一轮经济复苏中的通胀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全球经济即使复苏,增长速度也将是缓慢的,同时不排除期间有所反复。  另外,从传统周期理论分析,以2007年12月美国经济进入衰退作为起点,即使短波周期(2-4年),本轮世界经济调整在2009年停滞,2010年仍将在底部调整,随后在2011—2012年逐步有所复苏,但仍将略低于近20年来世界经济年均3.5%的增速。如果按照中波周期(7-10年),从2008年算起世界经济还有4—5年的收缩期,如果按照中长波和长波周期来看,则是世界经济复苏的时间要大大推迟。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与当前市场主流判断相反的观点的也大有人在。国际大炒家索罗斯认为,2010年或2011年世界经济将会出现二次衰退。美国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则认为,美国官方高估经济恢复的力度,而低估了失业率水平。房价在继续下跌,而股票价格上涨,这将导致富人更富,中产阶级和贫困者更贫困。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罗奇更认为,截止到2009年10月,全球金融危机仅过了一半,全球不良资产也只解决了一半。他认为,世界经济W形的“双底风险”可能会至少持续两三年。 二、世界经济持续复苏面临的困难  复苏面临的困难:持续性政策性调整;金融业修复;全面恢复就业和消费增长;新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作用;抑制贸易保护主义。  世界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而且世界经济恢复也将明显好于预期,但鉴于此次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全球经济结构矛盾的总爆发,有很多内在深层次原因和矛盾短期内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世界经济复苏之路仍充满坎坷。  (一)持续性政策性调整的困难  面对这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大多采取了财政刺激手段,且效果明显。这种依靠政府政策手段挽救危机、或刺激复苏的做法带有明显的政府政策性特征。其后果一是,政府长期主导市场,企业和市场对政府政策产生依赖,长此以往会造成市场扭曲。二是不断加大力度的政府财政安排,这使得政府开支迅速增加,财政赤字水涨船高。据美国政府的预计,未来10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总规模将达到7.1万亿美元。未来几年,欧元区和欧盟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将从2008年的69.3%和61.5%分别升至77.7%和72.6%,远超60%的上限。日本的国家债务已经高居发达国家之首,预计未来几年日本财政状况将进一步趋于恶化。  (二)金融业修复的困难  本次经济衰退源于金融危机,因此,金融业受到的打击最大,一是泡沫破灭、财富减少;二是金融领域的去杠杆化,资金相对减少,未来修补非常困难,也需要时间;三是金融业破产、利润下降、投资和就业下降趋势尚未逆转。即便考虑到部分金融机构开始偿还政府的救助资金,通过政府救助和改变会计准则,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股票市场活跃,金融危机暂时得以缓解,但还不能推断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银行业已经稳固,金融机构的“疗伤过程”仍需时日。另外,金融危机爆发后为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复苏,各国央行纷纷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基准利率分别降至0-0.25%、1%和0.1%,均创历史新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央行还采取非常规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带动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反弹,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  (三)全面恢复就业和消费增长的困难  金融危机给各国就业形势蒙上巨大阴影,2009年全球就业形势日趋恶化。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在经济开始复苏后,通常还需要4年到5年的时间,失业率才能逐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联合国报告预计,2009年至2010年全球失业人数将达5000万。发达经济体到2010年的失业率会普遍高于10%。鉴于全球经济形势最乐观估计也将在2010年才开始好转,而大部分国家只有在2011年至2015年间实现经济加速增长,才可能缓解金融危机导致的失业状况。国际劳工组织预计,就业率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估计要花4-5年的时间。大规模就业增长如果无法恢复,消费增长的动力明显受到掣肘。如长期以来,美国居民遵循一种高负债、高消费的模式。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居民资产大幅缩水,资产负债率上升美国居民消费行为开始发生改变,消费习惯从依赖借贷变为注重储蓄。200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居民储蓄率不断上升。在美国就业形势继续恶化的背景下储蓄率仍将继续上升消费增长会相对缓慢。  (四)新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作用的困难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全球产能过剩与全球需求不足矛盾的总爆发。目前,全球性的钢铁、水泥、家电、汽车、住房等行业产能全面过剩,产品出现积压。尽管目前各国去库存化过程正在继续,并且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只要全球产能仍然过剩,大规模固定设备更新就不会发生,世界经济也就不会很快复苏。与美国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的IT革命和本世纪初的房地产繁荣的带动下较快摆脱衰退迅速反弹的愿望一样,目前主要国家政府大多提出将以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张,目前许多国家都开始重视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优先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加大了对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和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和投入,但短期内这些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很小,目前新能源技术,还处在发展阶段,新兴产业完全走向市场市场化仍显遥远。  (五)抑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困难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出现严重下滑,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扩大内需受阻的情况下,纷纷提出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尽快复苏,甚至通过本币大幅贬值、增加各种形式补贴等手段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千方百计争夺国际市场,预计未来国际贸易竞争将更加激烈。为促进本国经济尽早复苏,各主要经济体政策的自保性会进一步增强,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正成为阻碍世界经济贸易复苏的重大威胁。从历史上危机过后的经验来看,一旦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金融保护主义、就业保护主义等措施出台,即使这些措施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依然还会在很长时间内继续延续,因此,即使世界经济走出衰退,世界自由贸易的繁荣依然任重道远。匹斯堡G20峰会《***声明》承诺各国将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致力于2010年完成多哈回合谈判,但其结果如何将拭目以待。。

全球化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惊喜?

2006年,是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一年,发达国家摆脱了经济低迷,开始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则很强劲。2006年,是天灾不断的一年,在2006年,“水灾”、“干旱”、“地震”、“飓风”等词语频频出现在媒体上。

这一喜一忧,正是辩证的统一。人们重视经济发展,却忽视了环境和人文关怀。人们追求富足生活的同时,可有想到,要为我们的家园做些什么?展望2007年,人们最想知道的是:我们的财富在哪里?但人们也要时刻记着:我们的一切,都来自地球。

1“金砖四国”经济是否强劲如初?

事件回顾

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被称为“金砖四国”。这四国的经济在近几年来,特别是2006年飞速发展。2006年是中国“十一五”规划开局年,经济有望增长10.5%,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跃居世界第四位;印度在2006―2007年度上半年经济增长率达9.1%;俄罗斯和巴西是能源和资源大国,近几年因石油和矿产品价格上涨而得益。

经典评论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影响2007年世界经济前景的最主要变数是美国经济和油价波动。如果美国经济进一步降温,世界经济也将面临更大的减速风险。而在影响油价的因素中,有不少属于难以预知的不确定因素,如伊朗核危机的演变、天气骤变、伊拉克局势等等。不过,由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预计将保持温和增长,加上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仍比较强劲,今年世界经济整体预计将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我看我说

中国和印度是人口多、能源和人均矿产资源紧缺的国家,只能靠人力和知识资本崛起。今年中国经济将走上优质发展之路。要看今年中国的表现,应该从提高效益和科技含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等方面来衡量。

2全球化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惊喜?

事件回顾

2006年12月13日,世界银行发布《2007年全球经济展望:驾驭下一波全球化浪潮》报告。这一报告回顾了近年来世界经济逐渐走向一体化的过程,明确指出,全世界都会因经济全球化而受益,但同时也会因此而受害。

经典评论

世行的报告预测,全球化会促进未来25年平均收入加快增长,增速将超过1980年至2005年。但是如果不加以认真管理,随之而来的可能还有收入不平等扩大,并对环境造成潜在的严重压力。

我看我说

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它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帮助我们开拓未来,也可以毁了我们的一切。

3互联网的应用是否让全人类更受益?

事件回顾

2006年12月,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度人物揭晓,当选者是“你”———网民。尽管这本杂志多次将此荣誉颁给一个群体以及普通人,但这是第一次遍及全球亿万网民以及更多的潜在网民。若干中国网民随后半开玩笑半当真地在网络上写下“获奖感言”,于是媒体断言:网络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网民成为时代的英雄。

经典评论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网络带来的虚荣和恩怨。一些青少年因此脱离现实,染上了“网瘾”。在互联网上,血腥、暴力、欺诈、和泛滥。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不负责任,这也影响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生态度。

我看我说

看见了吧?我们看不到有哪个网民因互联网而成为英雄,倒是看到不少有关网络的负面消息。在2007年,你应该醒醒了。

4气候变暖:上天给人类的红色警告?

事件回顾

2006年,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更加严峻。这一年的冬天,美国、欧洲、日本都遇到了“暖冬”。而2006年,是中国自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2006年我国气温继续升高,全国年平均气温为10.0℃,比常年同期高1.0℃,为1951年以来最高值,与1998年持平,也是连续第10年高于常年。

经典评论

一些英美气象学专家在2007新年到来之际警告说,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的联合作用下,今年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这将为地球带来深远的影响。

专家们对气候变暖提出了严重的警告。经济学家称,如果不对温室效应采取适当措施,全球将出现上个世纪30年代那样的经济大萧条。由气候变暖带来的洪水或干旱将使两亿人流离失所。

我看我说

我们没有第二个地球,气候变暖确实是上天给我们亮起的红牌。如果人们不能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那么,我们都将被开除“球籍”。

5疫病阴影下的地球可否恢复元气?

事件回顾

2006年,禽流感在全球,特别是亚洲国家进一步蔓延。其中,印尼和越南成为重灾区,印尼因禽流感感染而死亡的人数已经上升至数十人。而自2004年以来,禽流感病毒已夺去了近160人的生命。

2006年也是人类发现艾滋病例后第25年。艾滋病在全球蔓延的形势仍然严峻。

2006年也是人类在抗击疫病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美国流行病学家找到了H5N1禽流感病毒在人体呼吸系统的受体,这种病毒仅仅存在于肺深处的微小气囊里。此外,2006年医学研究向艾滋病发起了新的攻击,专家们正在进行3类抗艾滋病毒药物的研制,旨在在病毒生长周期的不同阶段将其各个击破。美国麻省总医院艾滋病研究中心的教授说:“每次我们发现一种新的抗艾机理,都会给我们预防这种病毒带来更多的优势。”

经典评论

禽流感也许会像1918年流感病毒那样,引发一种异常强烈的、具有潜在致命性的人体发炎反应。那样的反应可能在青年人和健康成年人身上更加强烈。也就是说,在2007年,禽流感可能会夺去更多人的生命。而抗击艾滋病,仍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可以说,2007年,就是人类抗击疫病的关键一年。

我看我说

正如专家所说,和20年前我们对艾滋病束手无策相比,现在我们取得了惊人的成就。2007年,我们抗击疫病任重道远,但同时希望和信心共存。

从价值规律的角度分析,政府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粮食生产发展很快。1950年至年,世界粮食总产量从6.3亿吨增至18亿吨,增长了180%还多。此期间,世界人口从25.1亿增至47.7亿,增长约90%。由于粮食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所以世界人均粮食呈增长趋势。然而,世界粮食生产地区不均。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1/4,生产粮食占世界1/2。发展中国家人口世界占3/4,生产粮食占世界1/2,因此人均产粮少、消费少。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许多国家缺粮问题日益严重。1970年发展中国家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约为5亿。另一方面,少数发达国家又苦于粮食“过剩”卖不出去。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每年需花费大量金钱保管粮食,甚至想法减少粮食生产。据联合国粮食农组织1992年6月2日的新闻公报透露:贫穷困扰着大约10亿人,而约占世界人口的10%的5亿多人营养不足,其中约5000万人面临饥饿。

2008年出现的粮食问题概况

新兴经济体需求、能源价格上涨、气候变化、粮食出口限制改变粮食供需关系,增加粮价不确定性

世界粮食价格是长期问题

粮食领域的新供求关系

2008年世界粮价波动将会加大

粮食价格将可能继续攀升,至少会维持在高位。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今年1月份预测,今年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将会低于需求量约3000万~4000万 吨,约占全年总产量的1.5%~2%左右。另一方面,全球粮食库存在最近30年间不断下降,2007年已经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点。供需结构和库存水平共 同决定了2008年粮食价格走势。

在短期,也有很多因素促使2008年粮价甚至2009年粮价上涨。石油价格已经突破100美元,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就会使得粮食价格出现上涨。另外,异常气候的因素可能使粮食短缺问题雪上加霜,可能会使今年的粮食价格产生巨大震荡。

最后,从长期来看,目前的粮食价格上涨的趋势将会持续。根据IFPRI建立的模型,在10年之内谷物价格将至少上涨10%,可能达到20%。

生物能源挤占粮食种植资源

气候变化影响粮食供给

担忧粮食贸易壁垒

要保持一定的粮食库存

粮价上涨将影响穷国粮食安全

四大措施缓解粮食问题

首先,需要加强对农业的投资,特别是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投入,这种投入要选择那些见效尽量比较快的项目。在加大对农业和农业市场的投资力度的同时,要特别加大对耕地的投资。

其次,需要开放粮食市场,促进粮食贸易而不是对其加以限制,这样对粮食出口国和进口国都有好处。

第三,本国政府要利用社会保障体系和其他项目,对本国的贫困人口和家庭进行补贴,或采取其他手段满足其基本生存需求,以保护对粮食价格上涨最脆弱的贫困人群。

第四,要将农业与粮食问题置于气候变化政策讨论的议题内,通盘考虑生物能源生产与粮食价格的关系。

中国粮价越来越与世界同步

2008年中国保障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

2008年,中国粮食工作将把维护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切实保障粮油市场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3日在此间召开的全国粮食局长会议上说,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今年粮食工作要着力加强和改善粮食 宏观调控,保障粮油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同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继续完善和健全体制机制。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认真落实国家 粮食购销政策,更好地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聂振邦说,要把维护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作为今年粮食工作的首要任务。

据介绍,2007年,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的背景下,通过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中国粮食市场保持基本稳定。与此同时,中国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 势更加复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任务仍然艰巨。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粮食质量卫生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

世界粮食安全面临紧急状态

过去3年里,全球小麦价格上涨幅度达181%;而目前全球粮食储备已降至1980年以来最低水平

进入2008年以后,国际粮价持续在高位运行,其中大米和小麦价格均居高不下。一些国际组织对粮价高企可能引发的后果提出了警告。目前,不少国家及相关机构已对国际粮价上扬表示严重关切,并在研究措施积极应对。

粮价上扬成因复杂

根据世界银行本月9日发表的研究报告,在过去3年里,全球小麦价格上涨幅度高达181%,食品价格总体上涨83%。报告预计,2008年和2009年,粮价将继续居高不下。报告还预测,在2015年以前,大部分粮食价格都将保持在2004年的水平之上。

关于粮价上涨的原因,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拉美地区负责人若泽?6?1格拉奇亚诺本月10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它们包括气候变化导致产量下降、世界粮食市场供需出现变化以及农产品期货市场投机活动增加等。

一些分析人士还指出,国际市场油价高企和生物燃料产业兴起也是造成粮价上涨的重要因素。油价上涨不仅推高了化肥和农药等农资产品价格,而且导致运输等农业综合成本上升。正在兴起的生物燃料产业对粮食和土地资源的消耗正在加大。

有学者甚至认为,“世界已经进入高粮价时代”。

世界粮食储备正在减少

“民以食为天”,粮价飙升涉及到千千万万人的利益。

从公众利益讲,粮价上涨将增加人们的生活成本,从而直接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在美国次贷危机和油价高企的大背景下,粮价飙升还会增加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使得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发展委员会13日在其春季会议结束前发表公报说,粮价大幅攀升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受到冲击。世行行长佐利克警告说,粮价飙升有可能导致全球贫穷国家中1亿人口陷入更贫困的状态,也可能使一些国家在过去几年通过艰苦努力所取得的减贫成果出现转折。

更严峻的是,在粮价上涨的同时,世界粮食储备正在减少,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据粮农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粮食储备已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本月9日在印度访问时说,一些非洲国家和海地因食品短缺和价格上涨出现骚乱,“我们已真的面临一个紧急状态”。

积极应对克服难题

分析人士指出,国际粮价上扬已经影响到一些国家的粮食安全,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避免引发广泛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目前,许多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都提出了应对粮价上涨的计划,这些计划可以分为短期措施和长期战略两大类。从短期看,世行等国际机构都提出,应采取紧急措施,加大对低收入国家的援助力度,以减轻粮食短缺对贫困人口的威胁。

世行呼吁国际社会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增加5亿美元援助,以满足低收入国家人群的紧急需要。此外,世行还计划在2009财政年度将其对非洲的农业援助贷款从4亿美元增加到8亿美元。粮农组织指出,在一些低收入国家,50%到60%的居民收入被用于支付食品开支,粮价飙升对这些国家的危害尤其严重。粮农组织呼吁发达国家加大援助力度,帮助这些国家应对目前的局面。

此外,一些国家还提出暂缓生物燃料产业发展和减少粮食浪费等措施,以确保食品粮供应。

经济

在世界粮食安全面临紧急状态,我国应该怎么做?

1.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是一切建设事业的物质基础。坚持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将人民的权利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文明发展道路。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三大产业的合力发展,实现文明生产。坚持走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新兴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3.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起着基础的作用,农业是人类衣食生存之源,农业中的粮食生产不仅关系着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同时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结构的优化,走高产、高质的现代化农业道路。提高农村劳动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4. 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在农业生产方面提高科技的贡献率,扩大粮食产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5. 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完善我国的宏观调控。利用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我国粮食市场,配合使用国家宏观调控,运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发挥税收经济调节的杠杆作用,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6.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保证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

7.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坚持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上开展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国内生产力,弥补国内市场资源不足。

8. 改善生活方式,树立全体公民节约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政治

一.在国际粮价持续走高的过程中,国际组织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组织是发展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交往合作的纽带;是协调国际经济、政治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的主要力量;是争取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它们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在世界粮食安全面临紧急状态,我国应该怎么做?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履行国家职能。实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职能,我国国家政权要有效地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完善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所有国家发展有好合作关系。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这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支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国际多级化发展。

3.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4.继续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解决民生问题,履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