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乐山亘天教育和点石成金哪个好

2.经典猜成语大全带答案

3.孔子的故事

乐山亘天教育和点石成金哪个好

乐山点石成金价格查询-乐山点石成金价格

乐山亘天教育好。

1、性质方面。乐山亘天教育在2018年成立,有五年的教育经验,是一家专业的教育有限公司。

2、口碑方面。乐山亘天教育和点石成金比,学生家长好评较多,乐山亘天教育机构声誉高。

3、师资力量方面。乐山亘天教育有教师五十多名,师资力量雄厚。

经典猜成语大全带答案

经典猜成语大全带答案

落花生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归根结蒂

落魄 …… 打一成语 答案是:魂不附体

落魄之至,不堪叙及 …… 打一成语 答案是:穷极无聊

落汤的螃蟹 …… 打一成语 答案是:手忙脚乱

吕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呆头呆脑

吕布遇貂禅 …… 打一成语 答案是:一见钟情

吕子明白衣渡江 …… 打一成语 答案是:蒙混过关

旅行家 …… 打一成语 答案是:随遇而安

旅顺;闲步;散步;胜似闲庭信步 …… 打一成语 答案是:行若无事

律师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包揽词讼

绿林军 …… 打一成语 答案是:草木皆兵

麻脸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凹凸不平

麻雀儿吃伏了酒 …… 打一成语 答案是:昏头转向

麻雀嫁女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叽叽喳喳

麻雀偷东西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家贼难防

马大哈做报告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废话连篇

马到成功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出奇制胜

马的第三职业 …… 打一成语 答案是:马捉老鼠

马功 …… 打一成语 答案是:汗马功劳

马路上安电灯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光明大道

马路讯息;车上放广播 …… 打一成语 答案是:道听途说

马路噪音,令人讨厌 …… 打一成语 答案是:怨声载道

马上耍杂技 …… 打一成语 答案是:艺高胆大

马上运百合 …… 打一成语 答案是:车载斗量

马蹄刀瓢里切菜 …… 打一成语 答案是:滴水不漏

马蹄服 …… 打一成语 答案是:两袖清风

马尾做弦 …… 打一成语 答案是:不值一谈

马致远;重复召之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千里迢迢

蚂蚁撼树 …… 打一成语 答案是:纹丝不动

蚂蚁爬树 …… 打一成语 答案是:接连不断

蚂蚁抬大炮 …… 打一成语 答案是:担当不起

蚂蚁拖耗子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蚂蚁驮砖头 …… 打一成语 答案是:招架不住

骂街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堂而皇之

骂街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咒天骂地

埋电线杆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半截入土

买到房了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得其所哉

买个喇叭不透气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实心眼

买牛得羊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大失所望

买匹布裹脚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宽打窄用

买通二郎神 …… 打一成语 答案是:钱可通神

麦克风失灵 …… 打一成语 答案是:话不投机

麦苗当成韭菜割 …… 打一成语 答案是:胡拉乱扯

麦筛 …… 打一成语 答案是:百孔千疮

麦子当韭菜 …… 打一成语 答案是:不辨菽麦

卖胡琴的碰上卖布的 …… 打一成语 答案是:拉拉扯扯

卖米的不带升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存心不良

卖鱼的夸鱼鲜 …… 打一成语 答案是:自卖自夸

蛮横 …… 打一成语 答案是:专横跋扈

满地燕悲鸣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哀鸿遍野

满园春色关不住;舍南舍北皆春水 …… 打一成语 答案是:花枝招展

满足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坐无虚席

满族操斩 …… 打一成语 答案是:灭门绝户

满嘴假牙齿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吃软不吃硬

满嘴文言文 …… 打一成语 答案是:空口说白话

邙山看黄河 …… 打一成语 答案是:远水不解近渴

芒 …… 打一成语 答案是:无以复加

盲目爱好 …… 打一成语 答案是:爱屋及乌

盲人下围棋 …… 打一成语 答案是:皁白不分

猫儿扒琵琶 …… 打一成语 答案是:乱弹琴

猫狗像什么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如狼似虎

猫哭耗子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假慈悲

猫舔狗鼻子 …… 打一成语 答案是:自讨没趣

猫头鹰睡觉 …… 打一成语 答案是:睁只眼,闭只眼

猫捉老鼠 …… 打一成语 答案是:拿手好戏

毛笔 …… 打一成语 答案是:管城毛颖

矛头 …… 打一成语 答案是:锋芒所向

茅坑里打架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奋不顾身

茂叶蔽荫好下棋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大树将军

庐山恋,青山恋 …… 打一成语 答案是:脉脉含情

炉灰 …… 打一成语 答案是:残渣余孽

鲁班手里调大斧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得心应手

鲁肃 …… 打一成语 答案是:菽水承欢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 打一成语 答案是:打抱不平

鲁迅诞生一世纪 …… 打一成语 答案是:百年树人

鲁智深出家 …… 打一成语 答案是:一无牵挂

鲁子 …… 打一成语 答案是:肃然起敬

录鬼簿 …… 打一成语 答案是:人留名

路碑;留下买路钱 …… 打一成语 答案是:文以载道

路边广告 …… 打一成语 答案是:狗皮膏药

路有冻骨 …… 打一成语 答案是:道不拾遗

露水夫妻道别离 …… 打一成语 答案是:风流云散

露天存放 …… 打一成语 答案是:不安于室

露宿 …… 打一成语 答案是:铺天盖地

露宿害怕 …… 打一成语 答案是:无所畏惧

露珠 …… 打一成语 答案是:依草附木

乱画 …… 打一成语 答案是:东涂西抹

乱扣帽子;错把李逵当张顺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张冠李戴

***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帷薄不修

乱许诺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多许少与

乱葬坟上跳舞 …… 打一成语 答案是:鬼迷心窍

伦敦的奇闻 …… 打一成语 答案是:海外奇谈

论灯谜青出于蓝 …… 打一成语 答案是:谈虎色变

论个儿卖东西 …… 打一成语 答案是:不分轻重

罗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巧立名目

罗马电信未通 …… 打一成语 答案是:词不达意

骡;五不像 …… 打一成语 答案是:非驴非马

骆驼身上拔根毛 …… 打一成语 答案是:无伤大体

骆驼跳舞 …… 打一成语 答案是:昂首阔步

落榜 …… 打一成语 答案是:榜上无名

落花 …… 打一成语 答案是:大势已去

落花流水鹿清笃 …… 打一成语 答案是:青梅竹马

帽子抛空中 …… 打一成语 答案是:欢喜若狂

猜成语大全及答案带提示

手不释卷

shǒu bù shì juàn

解释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结构主谓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正音卷;不能读作“juǎn”。

辨形卷;不能写作“券”。

近义词学而不厌、爱不释手

反义词不学无术

辨析~和“孜孜不倦”都可形容人“好学的样子”;但~是具体的;语义范围很小。而“孜孜不倦”是非具体的;语义范围很大。

例句

(1)我们要学习他虚心好学;~的好习惯。

(2)那怕在公园里;他依然~。

成语猜猜看答案大全带仇的成语

带仇字的成语

· 以仇字开头的成语 · 以仇字结尾的成语

敌忾同仇 恩将仇报

反目成仇 公报私仇

国仇家恨 疾恶如仇

借交报仇 苦大仇深

旧恨新仇 旧仇宿怨

刻骨仇恨 贸首之仇

亲痛仇快 切骨之仇

深仇重怨 深仇大恨

视如寇仇 同仇敌忾

血海深仇 新仇旧恨

不解之仇 官报私仇

嫉恶若仇 解剑拜仇

借客报仇 借身报仇

九世之仇 腼颜事仇

认仇作父 深仇宿怨

同仇敌慨 同业相仇

雪耻报仇 报仇雪耻

不记前仇 嫉恶如仇

报仇雪恨 腼颜事仇

报仇心切 举仇举子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仇人相见,分外眼睁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

成语猜猜看答案大全带整的成语

化整为零

huà zhěng wéi líng

[释义]?把一个整体分成许多零散部分。

[语出]?郭沫若《洪波曲·第四章·四》:“上海成为孤岛之后;他们化整为零;装着难民的孩子逃了出来。”

[正音]?为;不能读作“wèi”。

[辨形]?整;不能写作“正”;零;不能写作“另”。

[反义]化零为整

[用法]?与“化零为整”相对应。多用在军事上;指部队一种作战方式。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兼语式。

儿童成语猜谜大全带答案

只听笑声到,没见人进来 (打一成语)

谜底:格格不入

唐僧三护白骨精 (打一成语)

谜底:见怪不怪

两点尚差十五分 (打一成语)

谜底:一时三刻

为什么 生得黑 (打一成语)

谜底:不明不白

大家说声再见 (打一成语)

谜底:众口一辞

成语猜猜看答案大全带山水

答案:山水相连 、高山流水 、山长水远、山高水低 、山高水长、山光水色、山明水秀、山清水秀 、山穷水尽、山高水险、山遥水远 、山重水复、巴山蜀水。

1.山水相连

成语解释:指边界连线在一起。

成语用法:山水相连作谓语、定语;用于疆域等。

2.高山流水

成语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成语出处: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山长水远

成语解释:比喻道路遥远艰险。

成语出处:唐 许浑《寄宋邧》诗:“山长水远无讯息,瑶瑟一弹秋月高。”

4.山高水低

成语解释:比喻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指亡。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若是留提辖在此,诚恐有些山高水低,教提辖怨怅;若不留提辖来,许多面皮都不好看。”

5.山高水长

成语解释:象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

成语出处:唐 刘禹锡《望赋》:“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

6.山光水色

成语解释: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成语出处:唐 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诗:“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7.山明水秀

成语解释: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成语出处:宋 黄庭坚《蓦山溪 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8.山清水秀

成语解释:清:纯净;秀: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成语用法:山清水秀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9.山穷水尽

成语解释: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已没有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

成语出处: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李八缸》:“苟不至山穷水尽时,勿望给与也。”

10.山高水险

成语解释:比喻前进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上西天拜佛走一遭,怕什么山高路险,水阔波狂。”

11.山遥水远

成语解释:谓道路遥远。

成语出处:宋·杨无咎《玉抱肚》词:“见也浑闲,堪嗟处、山遥水远,音书也无个。” 元·高明《琵琶记·南浦嘱别》:“[生]娘子,莫不是虑著山遥水远么?[旦]奴不虑山遥水远。”

12.山重水复

成语解释:谓山峦重迭,水流盘曲。

成语出处: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3.巴山蜀水

成语解释: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成语例子:多少思怀在这圆圆月中,一次偶然的月下促膝,常成一生追念,于是巴山蜀水近来,洞庭湘河近来,扬子江钟山也近来。(萧白《晚祷》)

山水相连 指边界连线在一起。

山长水远 比喻道路遥远艰险。

山高水长 象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

山高水低 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亡。

山光水色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山明水秀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山清水秀 形容风景优美。

山穷水尽 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山崩水竭 山岳崩塌,河川干枯。古代认为是重大事变或其征兆。同“山崩川竭”。

山长水阔 比喻道路遥远艰险。指见“山长水远”。

山肤水豢 本指山上水中出产的美味食物。后泛称美味。

山高水险 比喻前进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山寒水冷 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山砠水厓 石山和水滨。泛指荒僻的处所。

山眉水眼 形容女子眉目清秀水灵。亦作“水眼山眉”。

山穷水断 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同“山穷水尽”。

山穷水绝 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见“山穷水尽”。

山遥水远 指道路遥远。

山重水复 指山峦重迭,水流盘曲。

巴山蜀水 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跋山涉水 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著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白山黑水 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我国东北地区。

残山剩水 指国家领土大都沦陷后残余的部分。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

出山泉水 出山:比喻出仕。旧指做了官的人,就不象未做官时那样清白了。

登山临水 形容旅途遥远。也指游山玩水。

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千山万水 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青山绿水 泛称美好山河。

穷山恶水 穷山:荒山;恶水:经常引起灾害的河流湖泊等。形容自然条件非常差。

乐山乐水 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游山玩水 游览、玩赏山水景物。

尺山寸水 指每一小块山水。

重山覆水 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

登山涉水 爬山过水。比喻历尽艰难。

观山玩水 犹言游山玩水。

乐山爱水 爱好山水风光。

名山胜水 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同“名山胜川”。

模山范水 用文字或图画描绘山水景物。

爬山涉水 形容路途艰辛。

剩山残水 残破的山河。多形容亡国后的或经过变乱后的土地景物。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

显山露水 比喻出名,显露才能。

依山傍水 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

疯狂猜成语答案大全带图

水到渠成

shuǐ dào qú chéng

[释义] 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语出]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问:‘如何是妙用一句?’师曰:‘水到渠成’”。

[正音] 成;不能读作“cénɡ”。

[辨形] 成;不能写作“城”。

微信成语猜猜看答案大全带图

学童

1、浓眉大眼 2、一本正经 3、长话短说 4、五颜六色 5、因小失大

6、一心两用 7、历历在目 8、羊入虎口

童生

1、欺上瞒下 2、一日三秋 3、鸡飞蛋打 4、肝胆相照 5、虎头蛇尾

6、锦上添花 7、胆大包天 8、呆若木鸡 9、废话连篇10、一目十行

11、只手遮天 12、对牛弹琴 13、不卑不亢 14、不瞑目 15、天崩地裂 16、指鹿为马

秀才

1、怒火中烧 2、命悬一线 3、事半功倍 4、茅塞顿开

5、本末倒置 6、灯红酒绿 7、草木皆兵 8、滴水穿石 9、四大皆空 10、无中生有

11、人仰马翻 12、大材小用 13、里应外合 14、苦中作乐 15、别出心裁 16、胆大心细

17、穷困潦倒 18、逆来顺受 19、半斤八两 20、万紫千红 21、万众一心

22、一刻千金 23、视如归 24、雷厉风行

举人

1、大难临头 2、百依百顺 3、三六九等 4、平分秋色 5、异曲同工

6、明争暗斗 7、半夜三更 8、欺上瞒下 9、点石成金 10、齐心协力

11、三五成群 12、话里有话 13、三心二意 14、画蛇添足 15、重蹈覆辙

16、来历不明 17、恩重如山 18、势如破竹 19、狭路相逢 20、望而生畏

21、顺手牵羊 22、天衣无缝 23、回头是岸 24、夜深人静 25、乐在其中

26、三阳开泰 27、东拼西凑 28、一针见血 29、仗势欺人 30、一见如故

31、九牛二虎 32、出生入

贡士

1、普天同庆 2、比翼双飞 3、悬崖勒马 4、虎背熊腰 5、两手空空

6、喜怒哀乐 7、名落孙山 8、蜂拥而上 9、龙腾虎跃 10、五花八门

11、推三阻四 12、垂涎三尺 13、井底之蛙 14、晕头转向 15、枪林弹雨

16、胡说八道 17、一窍不懂 18、天罗地网 19、翻山越岭 20、甜言蜜语

21、滴水成冰 22、东倒西歪 23、德才兼备 24、答非所问 25、杀鸡取卵

26、偷鸡摸狗 27、形影不离 28、一落千丈 29、蜻蜓点水 30、红颜薄命

31、不堪入目 32、崇山峻岭 33、独当一面 34、正大光明 35、捉襟见肘

36、新仇旧恨 37、一毛不拔 38、利欲薰心 39、如履薄冰 40、琴棋书画

进士

1、飞黄腾达 2、早出晚归 3、弱不禁风 4、颠倒黑白 5、苦口婆心

6、昂首挺胸 7、牛头马面 8、倾国倾城 9、覆水难收 10、厚此薄彼

11、畏首畏尾 12、开卷有益 13、环肥燕瘦 14、横冲直撞 15、金鸡独立

16、一败涂地 17、一步登天 18、抱薪救火 19、张牙舞爪 20、惊弓之鸟

21、蛇蝎心肠 22、鱼贯而入 23、月下老人 24、一泻千里 25、一石二鸟

26、一路顺风 27、一帆风顺 28、一刀两断 29、四通八达 30、水落石出

31、捕风捉影 32、恨之入骨 33、拍手称快 34、逼上梁山 35、阳奉阴违

36、两面三刀 37、俯首称臣 38、无穷无尽 39、三头六臂 40、待字闺中

41、日行千里 42、纸上谈兵 43、天各一方 44、无时无刻 45、眉飞色舞

46、目中无人 47、四海为家 48、高高在上

最新成语猜谜大全带答案

上慢下暴;上好下甚;上蒸下报;上和下睦;彻上彻下;承上启下;上下同欲;上陵下替;上溢下漏;冠上履下;上嫚下暴;上下同门;上漏下溼;上情下达上谄下渎;不上不下;欺上瞒下;上智下愚;上下交困;上援下推;上下一门;上替下陵;上烝下报;上勤下顺;附上罔下;上下其手;瞒上欺下;谄上欺下;凌上虐下;上窜下跳;上行下效

孔子的故事

1、磨咀磐对问项橐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好学。

司马迁《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

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

“让他们让道。”

“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气地说。

“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

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见到仪表堂堂、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孔子抚摸着一个俊俏的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块搬开,让我们过去行吗?”

小孩仰望着孔子说:“我们正在筑城,恕难从命。”

“那好,我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就给我们让道。”孔子思忖,要以“礼”服人,对小孩一视同仁。

“你出吧,”这个小孩心想,我是东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还能难倒我?

“你听好了,”孔子问:“父母与夫妻熟亲?”

“夫妻亲。”小孩答道。

“不对,父母亲。没有父母哪有后代!”

“夫妻亲,没有夫妻,哪有父母!”

他们各执一理,谁也说服不了谁。“父母亲”、“夫妻亲”反复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传道授业,那样不操心!父母当然亲。

项橐还之以颜色:夫妻也,恩恩爱爱,男耕女织,同眠共枕,相濡以沫,爱意绵长,白头偕老,永不分离。一日夫妻还白日恩呢!当然夫妻亲。

……。

孔子想,我孔丘名闻天下,称圣华夏,今天还说服不了一个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转念一想,“君子无所争”,我气度如海,有容乃大,不与小孩一般见识。便拿掉大儒的身价,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给我们借道。”

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

子路说:“你这是什么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戏!”

“就是城池!”

缰持了一会儿。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吗?”

“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啊。”孔子说。

“传道授业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您知道一些什么呀?”

孔子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说:“天文地理无所不知。那我问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风,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

“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阳只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说:“这个,这个……还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还望多多指教。”

小孩说:“指教不敢,我现在正忙着呢,咱们后会有期。”

这时弟子们都在嚷道:“师傅,咱们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后会有期!”心里想着,这些知识还真没好好研究过呢!随即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子路急步来到前边的村庄,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屋里织布。子路恭敬地说:“大婶,请向你借一件东西。”那女子还未等子路把话说完,已转身从里屋拿出一把锃亮的斧子,“给你!”子路惊呀不已,她怎么知道这是要借用斧子!妇人微笑着说道:“你不是要借一个“东西”吗?‘东’是东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铁做的,‘金’乃铁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着斧子跑回停车处,并将刚才的事情诉与孔子。

孔子听后,慨叹不已。刚才遇一聪颖孩童,现又遇一村妇,不仅乐于助人,还十分聪敏。不禁赞曰:楚乃藏龙卧虎之地也!

那个难倒孔圣人的小孩乃是项橐。《战国策?秦策》云:“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俗文学作品《孔子项橐相问语》流传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俄罗斯等国。《三字经》中亦载:“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因之,孔子与项橐对问系千古美谈。因湖北鄂东方言言某人喜欢巧舌争辩为磨嘴皮子 故将孔项对问之地命名为磨嘴磐将孔子绕道修车的地方称为回车埠,以纪其事。

2、孔子使子路问津

问津遗迹今尤在,

镌得丰碑立古岑。

约一个小时后,马车修好了。带着“惟楚有才,楚地藏龙卧虎” 的喟叹,孔子师徒一行继续往旧街的东南方向驰行。约走了3公里,前边一条山谷河流挡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阔,不知津口在哪儿。孔子一行踌躇岸边,忽见河的上游有两名身材高大颀硕的男子正在田间并头而耕,便叫子路去问渡口之处。

子路来到那两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问道:“先生,请问这条河流的渡口在何处?”

一农夫答非所问,反问道:“车上坐着的执辔的人是谁呀?”

“是孔丘。”

“是鲁国的孔丘吗?”

“是。”

“那么,他应该知道渡口在何处。”

另一农夫又问道:“你又是谁呢?”

“我是子路。”

“是孔丘的徒弟?”

“是。”

农夫说:“你看,天下哪儿都是一样的动荡不安,谁可以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这种避人之人四处奔波,不如跟着我们这种避世之人还更安逸自在。”

子路不仅未问到津口,反而还遭一番奚落、教训,沮丧地回告孔子。孔子听说后,怅然长叹。说道:“人是应该有社会责任的,怎么能够隐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苍生于不顾,而终日与鸟兽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话,那也用不着我孔丘四处奔波了。”

这两位在田间耕作的农夫便是当时有名的隐者长沮和桀溺。人各有志,儒家一直主张入世,匡时济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隐者认为天下大乱,已无可救药,只能自保。因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问津于长沮与桀溺,人们便将那条挡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称作孔子河。在河流的两旁,长沮、桀溺耕种过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垄,一边称之为长沮冲,一边称之不桀溺畈。

《论语》、《史记》对子路问津均有记载。

《论语?微子》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史记》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并进行了一番对话:“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据钱穆《论语新解》注:“长沮、桀溺两隐者,姓名不传。沮,沮洳。溺,淖溺。以其在水边,故取以名之。桀,健义,亦高大义。一人颀然而长,一人高大而健。”

孔子是否在新洲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众说不一。河南新蔡城南二十余里的关津,亦传说是当年子路问津处;罗山县有子路村,拓城县、叶县亦传说有子路问津处,山东鱼台亦有此说。子路到底在何处问津,无史籍记载。《史记》记载孔子自叶返蔡,见沮、溺耦耕使子路问津,其在叶在蔡,还是在新洲,也未详细道明。《圣贤冢墓记》载:“黄城山即沮溺所耕处,下有东流,子路所问津处也。”明万历《黄州府志》云:“按史记孔子自蔡如叶,注云,叶有黄城山……古志载,县以北十里有永安城,为楚所筑,楚因当都之矣。今淋山河(今团风县地,与孔子河村南北毗邻)正当官道,亦有黄山。”清光绪《问津院志》云:“黄山,在孔子河北,一名黄山铺,一名黄林墅。”按府志之说,叶有黄城山,而孔子河这个地方也有叫黄山的地名。黄城山、黄山仅一字之差,也许是后来简称之,且附近又有楚城,本地又是官道,孔子由此到楚似在情理之中。明《统一志》、清《湖广通志》均载:“相传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

据史料记载,约于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间,邑人在孔子山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问津处” 石碑,淮南王刘安为纪其事,遂在当地建亭立碑,修孔子庙,以供人祭祀,并征召学士在庙内讲学著书。石碑仍在,虽经年历月,字迹依昭然,明代进士、书院主持人萧继忠有诗云:“雾暗秦碑涩,云生汉殿荒。”由此推断,问津碑为秦时所立。原碑不知毁于何时,现仅存明人书写的同文碑一块。

3. 渡河落水山间晒

一时风欺竹,

连江雨送秋。

鱼游浪影沉,

晒书佚事留。

长沮、桀溺虽归隐山林,但并不闭目塞听,他们知道:鲁哀公曾问过孔子:“鲁国之乱,源于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为何越明白越乱呢?”请孔子指点“迷津”。 孔子当时答道,“因为你只是明白一国、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见孔子是知而不迷。长沮的话中隐语:孔子既知鲁之“迷津”, 也必知楚之“迷津”, 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别人打听。他们来到渡口,见有一老翁在摆渡。子路说:“船夫,请将我们渡过河。”

“行,请驾好马车,都上船。”船夫用竹杆吃力地撑着,马儿在水中随着木船过河,马儿会游泳。

船到河心,突然大风骤起,木船在波涛中颠簸摇晃,船儿忽高忽低,象一个醉汉似地立不稳,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马车经不住这种颠簸,伴着风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师徒等人众都成了落汤鸡,掉入水中,衣服全湿透了。人落水问题还不太严重,这时的南方还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书,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书!”

民间有谚:孔夫子搬家?全是书。孔子一生发奋好学,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走到哪儿都携带着很多书。

古时的书,其实都是一些竹简上刻或书写的篆字,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后许多年。

在众人的一番折腾下,马车被推上了岸,书也被捞上来了。但是,那些书全被水浸湿了。孔子心中焦急,四处张望,欲找一个晒书之所。还是颜回年轻,眼尖,“瞧!对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无倚,独凸而立,顶部平坦洁净,足有二亩见方。孔子憋皱的眉头舒展了,此时秋高气爽,阳光直照山头,很好晒书。弟子们很快将被打湿的书搬到山顶,铺开晾晒起来。周边也没有什么人,子路、子贡、颜回也不顾斯文,脱掉长衫,拧干晾晒。

经历了刚才的一番折腾,孔子站在山顶,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长叹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这儿没有桥,此处要是有一座桥就好了,过往行人就不会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随后,孔子师徒落坐于两丈多长的长石上,稍事休息,以等书晒干。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种种不幸,不禁发起牢骚,口里念叨: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习礼时,宋司马桓魑欲杀师傅;在于野被陈蔡大夫围困三日,粒米未进,很多人都饿病了;上午在旧街让项橐毛孩戏弄,下午又人车落水,真是不幸,可谓“风刀剑树严相逼”。

孔子宽解道:“天降大任于我等,实现周礼,天下归仁,任重而道远。忍饥挨饿,受苦受难,在所难免。我们必须坚韧弘毅,矢志不移,而后已。”

孔子师徒当年晒书的山就在今问津书院的后边,山势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庄稼,被称之为晒书山。孔子当年坐过的那块长石被称为“坐石”,周边还有后来他们驻足讲学时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砚石。墨池即离坐石不远处的小溪,溪边石黝如墨,故名墨池。临池石刻上刻有“墨池” 两字,尽管年代久远,仍依稀可辨。池边一石,形如砚台,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气变化,即有“墨水” 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4.千年一叹孔叹桥

气节如山,千秋仰止宫桥近;

文章似海,百代渊源俎豆磬。

公元前489年,孔子站在孔子河岸边,望水兴叹,说此处若有一座桥就好了。孔子后来被称之为圣人,但圣人不是神仙,孔子也不信神。“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未知生,焉知?”(《论语。先进》)孔子不言“乱、力、鬼、神” 即是证明,神可以点石成金(当然,神是不存在的)。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建一座象样的桥是不容易的。

孔子河发源于大别山东南支的五云山 是一条绵长十多公里的山间小河 周边山岗林立 林茂竹密 松涛阵阵 鸟语声声 田垄纵横 村庄聚落。她流经清清沙河、举水,汇入万里长江,奔向无涯大海。千百万年来,流水潺潺,不舍昼夜,从上古流过春秋,又从春秋流到如今。她因为曾留下孔子的足迹,因孔子发出过千年一叹,而更加令人神奇向往,而承载着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千八百多年后,孔子的夙愿,以及世世代代一河两岸民众的期盼变成了现实。明万历年间,孔子及儒学思想的崇拜者、归安进士、黄冈知县茅瑞徵遂孔圣人之愿,在此修筑了一座大桥,并命名为孔叹桥。茅瑞徵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知县,县志称他“于水利、邮传备极经画,有大功于民”。

茅瑞徵及孔子河周边的民众慷慨捐资,请来最好的工匠准备动工,促成此义举。四百年前,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还未发明,从哪儿去弄上好的建筑材料呢?这里又发生了一个神奇的故事。

就在众人踌躇之际,一位白发飘飘、有仙风道骨的长者来到了村庄。他对村民指点迷津道:“要修成此桥,非用龙骨不可。”村民诧异,“从哪儿找龙骨呢?”只见他拿起罗盘依地而卦,随即指着南方一块长形垄岗说:“此地似龙形,必可得龙骨。”众人依言,来到垄岗,掘地一瞧,果见一块块的青石,天然生成,坚硬硕长,每根长逾十米,重约万斤。抬出地面后,一数,共十六根。

据当地的村民讲,垄岗就是现在的麻石山,离此有十来里远。当时既没有拖拉机,更无起重机,要将十米长、五吨重一根的石块搬运到工地,并使其不受损,谈何容易!修桥补路,行善积德,附近的年轻后生踊跃来到垄岗,个个虎背熊腰,身强力壮,都是干重活的好手,一点数,正好有三十二人。

十六根石块,三十二个壮汉,也是一种天缘的巧合,再多一个人则嫌拥挤,再少一人则嫌力量不足。说来也怪,其中有一根石头,众人使出浑身力气怎么也搬挪不动。这时,地仙又飘然而至,向众人解释道:“此乃龙脊,不可妄动。”众人依言而行,留下龙骨,重新填埋好,将其余的十五根抬走,而此桥的造型为四墩三孔,每孔上面铺陈五根石梁,正好只需十五根。

大桥修筑告竣,孔子之愿遂矣。乡民因此得益,再也不用涉足过河,再也不用摆渡了。至今,村民们还说,孔叹桥托圣人之福、沾龙体之光,故持有神灵,失足和落水者很少,就是偶有人失水,也未见摔伤和溺者。

如果你沿着当年孔子的足迹,来到孔叹桥游览观光,你会为400年前的工程而惊叹。

整座桥全为青石垒砌而成,块块青石,棱角分明,大而沉,稳而牢。长22.8米宽2.25米高2.52米.其造型为四墩三孔每孔之间铺装五根石梁一共十五根。令人称奇的是这根根石梁每根都是一整块硕长厚实修凿整齐。以当时的科技水平和设备搬运和起吊最令人不可思议也是一个谜。可以想象当时的工匠的智慧是很高的桥的质量是超凡的历经几百年承载过几多人和物她依然巍然耸立。

传说归传说,无神论者只相信科学。旧街本身建材资源丰富,有大理石厂。建设京九铁路新洲段,石材都是就地取材。风水学中也有科学的成份,只是用古老的方法作过一些勘探罢了,外加一些神玄。就当时的搬运设备而言,重达5000公斤的石块,应是集众人之力,并辅之以马车、人力车之类的设备而一块块搬运到工地。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长城、故宫、都江堰等浩大工程都体现了先人的杰出智慧,孔叹桥也是其中一例。

5、之乎也者之字山

一望穹窿气象殊,辙环曾此暂驰驱。

苍松夜撼蛟龙影,怪石朝蹲虎豹躯。

气压东山堪小鲁,灵通泰岱可观吴。

登临不尽中秋兴,到处春风是舞雩。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仁者寿”(《论语?雍也》)。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在推行其学说和思想的同时,也十分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立志以仁,寄情以山,怡情以水,要象高山那样崇高伟岸,象水那样悠然安详,洗涤着世间的污浊。孔子在新洲度留期间,就曾多次流连于山水之间,思考着匡时济世的伟业,欣赏着风光无限的美景。

一天早晨七、八点钟,孔子师徒来到晒书山散步,他们一边哼着美妙的韶乐,一边欣赏着周边的景致:近看孔子河流水潺潺,白浪直挂。秀丽的村姑在河边挥舞着木杵,有节奏的捣衣声和着哗哗的流水声,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动人的乐声;四溅的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象晶萤惕透的珍珠自天而降。远看阡陌人家,鸡犬之声相闻,吹烟四起,直入云霄。往东边的山脉一瞧,只见青翠的山峦自北向南,绵延千里,透着一种灵气,恰似一个“之” 字,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上面的一“点”。

孔子念叨:“之、乎、也、者、矣、焉、哉,缺点不为之,缺之不成文。”就地掬起一捧泥土扔向那个山头,只见那捧泥土飞向空中,越变越大,飘落在那座山顶上,形成了之字的一点。子路等人惊叫道,“这下就似一个完整的之字了。”

之字山的传说,美妙而神奇。汉字是象形文字,大自然又鬼斧神工,山形地势,似牛、似马,象文、象字,充满着美感。亲临其境,登高眺望,揣摩揣摩,你就会顿悟之字山的奥妙与神奇。

十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孔子在孔子河畔的孔子山讲经台上讲学,听者有五、六十人,众学子正听得入迷。孔子吟道:

伐木丁丁,

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

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

……。

突然,一辆马车驰来,从车上下来两名信使,他们径直来到孔子面前。孔子见官差来到,便停止了讲学。官差带来了叶公的信函。孔子拿着阅读,函云:

孔夫子敬启:吾国国君不幸于昨日崩殁,楚国政局有变,前昭王聘书不便践约,深祈海涵。特遣使以告,并顺送旅资五千,万望笑纳。

夫子高深学问,道德文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吾辈将永远尊崇。

后会有期,他日定当觐见拜教。

即颂时祺!

楚人沈诸梁顿首

楚昭王二十七年十月八日

其实,楚国的失约,昭王逝世是原因之一,主要是楚令尹子西嫉贤妒能,从中作梗之故。读罢叶公的信函,孔子深感悲痛和惋惜。他一直视楚昭王为明君,泱泱楚国,若能有楚昭王推行仁政,以拯救乱世的民众,将是天之大幸。为了谒见楚昭王,他们师徒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在陈国居住了四年。未曾想,郢都未至,知遇之君却已仙逝,已成故人。

未久,孔子师徒结束了在新洲的旅程,辞别楚国,来到了卫国,在卫国又居住了三年,为卫出公参政。

6. 千年杏坛名书院

同心同德又同堂,此日杏坛如现在;

变鲁变齐今变楚,当年车辙不曾回。

孔子走了,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带着对博大精深的楚文化的崇敬,带着对这片灵秀的土地的深情眷恋走了。

但是,孔子河、孔子山、孔子村尤在!问津书院、问津碑、晒书山尤在!颜子巷、长沮冲、桀溺畈尤在!讲经台、墨池、砚石尤在!

孔子的精神永在!孔子的学说永存!

“教同化雨绵绵远,泉似文澜汨汨来。”这里的山山水水、花花木木都在深情地诉说:一位伟大的文化巨人曾光临过我们,曾与我们朝夕相处。

人们留住了孔子。孔子的思想,世世代代地潜移默化着这里的人们,滋润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他们将孔子当年的露天讲台升格为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的书院,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叙写着传儒重道的历史,一直写到今天,也许还会永远写下去。

约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邑人在新洲孔子山傍掘出秦隶“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为纪其事,遂在问津碑发掘处建亭立碑,建孔子庙,以供人祭祀,并征召学士在庙内讲学著书。淮南王立都六安,邾县为其属地。其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维护的理论学说。

东晋成帝咸康二年至四年(公元336年?338年),时任豫州刺史毛宝,曾在此拜谒孔子庙,拨款修葺。

唐武宗会昌二年至四年(公元842年?844年),时任黄州刺史(新洲为黄州府治)、著名诗人杜牧扩建孔子庙。取唐玄宗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之意,更届名为“文宣庙”,并在此开坛讲学。

南宋荆湖制置使孟珙增修孔子庙,大思想家、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来此讲学,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并题诗赠孔子山庙学。诗云:“苍颜已非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朱子此时已年近七十,有时不我待之感。

元初,江西庐陵名儒、南宋末时湖广儒学提举龙仁夫,拒元不仕,效仿长沮、桀溺归隐孔子山中,在此首创问津书院(时人称“孔子山庙学”或“龙仁夫书院”),筑室讲学。平生以重道为已任,博学多闻,所撰《周易集传》18卷,见解独到。卒年90余岁,葬于阳逻华山。后学颇推崇其气节,多有赞颂。其墓旁及问津书院分别建有祠堂,立有牌位,每年都要凭吊、奉祀。

元未,陈友谅起义军攻占新洲城,并称帝于邾城。朱元璋进攻新洲,打败陈友谅。孔庙、书院惨遭兵燹,毁于战火。后经地方官吏和儒士多次修复,但规模大不如从前。

明朝,尚书耿定向、御史舒山、湖广巡抚熊尚文等高官鼎力相助,两次大规模复建书院,孔子庙与学宫合建,并在河南商城汤池建问津书院分院。熊尚文还题写了“问津书院”四字。“一时鄂城、汉上、衡山、耒阳以及京都之首善、江右之澹祠、无锡之东林,互相章明,而问津之盛遂擅天下。”明代南昌大儒朱试曾说:“澹祠、问津,彼此相望,大张正学,俾江楚俨然邹鲁,诚确论也。”

明未崇祯八年,书院又毁于战乱。清代,康熙初年再度复修并扩建。清咸丰初年,太平天国军与曾国藩的湘军大战新洲,书院三度兵燹,同治、光绪年间又数次复修并予扩建。清代康熙、嘉庆两皇帝御赐问津书院“万世师表”、“圣集大成”金匾,更使其声播海内,名噪一时。湖广提学使蒋永修撰千余言,作“重修问津书院碑记”。

民国初年,著名书法家、总统府官员张翼珍为问津书院重修题写“问津书院”石匾。其后,作为小学、初中、干训场所存在了几十年。“雾暗秦碑涩,云生汉殿荒。空余耦耕地,今古共栖皇。”秦时明月依旧,汉唐繁华无驻。十年“” 尤如十年梦魇,历朝历代官府和文人墨客打造的楚天学府已是满目疮痍。她由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变成了一个家徒四壁的穷汉。供奉千年的孔子、朱子塑像被推倒,康熙嘉庆御匾被抢,碑刻成了农家庭院的垫脚石,孔叹桥面盖了房,典籍散失,礼器无存,千年古树横遭砍伐。实在令人痛首扼惋!仅存的布满青苔的大成殿、空空如也的仲子祠、朱子祠,以及大成殿内外半石半木的高高支柱,台阶前雕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