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联是怎么解体的

2.俄罗斯为什么要誓死保卫叙利亚

3.《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4.俄罗斯为什么早不卖石油?

5.苏联的三夫改革是什么?过程如何?苏联究竟能不能避免解体?

6.曾经的世界第一石油出口国苏联,是如何被瓦解

7.内地的石油为什么质量较差?内地石油的去向?谢谢

8.70年代时的苏联在如今能排到什么位置,还厉害吗?

9.一年烧掉5000万吨蔗糖:纵览巴西的燃料乙醇行业

苏联是怎么解体的

夏县鼎盛石油油价_运城鼎盛石油电话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1.历史原因。苏联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来许多问题和矛盾。

2.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3.外部原因。西方反苏的敌对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并采取种种手段施加压力和影响,搅乱群众和干部的思想;同时,诱惑并迫使苏联***改变内外政策,从而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和平演变”战略终于在八九十年代对苏联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扩展资料:

对俄罗斯(包括波罗的海以外的其他苏联加盟共和国三)。苏联解体是一场民族灾难。许多地区陷入自然经济状况。社会分化的加剧破坏了社会的完整性。国家及其结构和体制极为薄弱。腐败盛行。技术、复杂生产和整个科学流派的丧失,使俄罗斯失去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可能性。俄罗斯被抛入“第三世界国家”行列。文化水平受到影响,教育制度和卫生体制遭到破坏。?

1997年7月,《独立报告》公布的家庭收入和支出显示,十分之九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四分之一的家庭处于赤贫状态。到2008,俄罗斯的GDP几乎没有超过1989的水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苏联解体

俄罗斯为什么要誓死保卫叙利亚

表面上看,俄罗斯挺叙的理由很简单:叙利亚是俄罗斯在中东的几乎唯一盟友,盟友受难,俄罗斯当然要挺身相助。

这当然是符合逻辑的解释,但远远不是全部原因。

为什么这么说?

俄罗斯帮叙利亚当然是再正常不过,但帮到直接出兵相助的地步,这个就有点夸张了

自打苏联解体,俄罗斯国力大衰,已经甚少对外军事干涉。眼下俄罗斯的处境并不好,不仅被美欧经济制裁,油价的下跌,也更使其财政举步维艰,在这个时候,俄罗斯突然在叙利亚挑事,这多少有些不合情理。

当然,如果是俄罗斯被逼到墙角,那出兵倒也说得过去。比如08年时,俄罗斯便因地缘政治上的退无可退,所以选在北京奥运期间出兵格鲁吉亚。只要但凡只要还有转圜之余地,俄罗斯一般是不会选择出兵这种极端解决方式的。

那么,是叙利亚对俄罗斯太过重要,以致绝不能丢弃?

叙利亚位于中东腹地,周边的以色列、沙特、土耳其,正是美国在中东的三个最主要的盟友和战略支撑。如果俄罗斯有意经略中东,那以叙利亚为基地,可以同时对三国构成威胁,起到中央突破、四面开花之效。从这个角度说,叙利亚之于俄罗斯,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战略价值。

但问题是,这种价值,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会显现出来的。具体来说,俄罗斯要想让叙利亚这颗棋子发挥其价值,前提条件是——它本身决定强势进取中东。

可是,即便是在苏联最鼎盛的时代,中东也是美国势力主导,俄罗斯从没有在这块土地上取得过什么战略性突破。现在的俄罗斯,国力与当年的苏联已相差万里,而且最近又深陷困境。这也就是说,至少在现在,以及可预期的将来,俄罗斯绝无进取中东,与美国一较短长的可能。

如果俄罗斯不进取中东,那叙利亚基本上就是一颗废子。毕竟叙利亚与俄罗斯并不接壤,又被美系三大盟友包围,自身实力也在三国之下——这也就是说,在没有强势外力相助的情况下,它自己是绝无挑战美系秩序之力的(实际上,苏联解体后,阿萨德——巴沙尔政府也确实很老实,很少对外煽风点火)。

综上所述,只有当俄罗斯在中东取“攻势”时,叙利亚才有价值。而现在的俄罗斯,明显是采取守势——保住残余的地缘影响力不被美系鲸吞就不错了,至于攻,那是绝无可能。

当然,俄叙“同盟”本身也是苏联当年的政治遗产之一,俄罗斯哪怕就是出于守的考虑,也有帮它的必要。但由于叙利亚现有价值有限,俄罗斯的这种帮,本身也应该是有节制的,不至于帮到直接出兵的份上——可做比较的是,苏联解体后,大批俄罗斯盟友甚至加盟共和国都叛投美国,俄罗斯也并没有因此出兵,甚至这两年热火朝天的乌克兰,俄罗斯也只是用志愿军的形势来干涉,在正式出兵方面一直保有节制。

连乌克兰这么性命攸关的地方,俄罗斯都强忍着不出兵,为啥在叙利亚却开了荤?

这就引出了第二种通常意义上的解释——以叙利亚方向的施压,换取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妥协。

这种围魏救赵的说法盛行一时,甚至有许多专家也持此意见。但在云石君看来,却并不是这么回事:

如果俄罗斯想在叙利亚问题上寻找筹码,那起码得有个条件——美国自身也深陷叙利亚。可问题是,美国虽然在政治上表态支持反对派,但在行动上并不热心,它不仅没有划定禁飞区,也没有大幅武装叙利亚反对派,实际上,真正对叙利亚反对派,包括IS提供支持的,主要是土耳其和沙特两国,美国不过是出了个吆喝而已。

美国之所以这样的原因,云石君之前的《地缘政治:美国为什么对打叙利亚不热心》一文中已经有说明,此处不加累述。但这样的格局,决定了,俄罗斯介入叙利亚,真正利益受损的是土耳其、沙特两国,对美国不仅没有任何直接伤害,反而会激化与土耳其、沙特的冲突,让本就深陷困境的自己更加雪上加霜——从这角度看,美国倒巴不得俄罗斯在叙利亚陷的再深些呢!

既不是要帮盟友,也不能直接威胁美国,既然如此,俄罗斯劳心费力的进入叙利亚,究竟有何图谋呢?在云石君看来,俄罗斯此举,主要是出于以下两个目的:

一逼沙特拉抬油价。石油出口对俄罗斯的重要性,大家都一目了然。尤其是当下,俄罗斯被美欧经济制裁,国家深陷困境,更是急需通过石油出口换取外汇收入,以维持国家运转,为与美欧的对抗提供支撑。

可是,自2014年年中以来,国际油价一路下跌,已由之前的100美元以上,直线下跌到今日的30美元左右,这给俄罗斯的打击可想而知。

而油价之所以下跌,除了全球经济低迷,原油交易市场的供过于求,也跟沙特的操纵密不可分。正是这个掌握全球原油市场话语权的土豪大国的坚持不减产,原油价格才会一路下滑,直至后来的冰点。

沙特这么做的目的,云石君之前在《地缘政治:沙特系列》中已有说明,简单点说,沙特糟糕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必须要趁石油红利还在,冲突鸟不拉屎的阿拉伯沙漠,占领叙利亚、伊拉克、伊朗等相对优质的地缘板块,否则一旦石油枯竭,沙特将万劫不复。

沙特的这种做法,必然会招到相关国家的激烈反抗。尤其是伊朗和伊拉克,本身都是中东一流地缘大国,虽然因各种原因,这些年元气大伤,但毕竟底子还在,一旦恢复元气,沙特再想进取,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强势阻击。

所以,沙特要想成就大业,必须遏制两伊的战争潜能,而打压油价,则是最好的办法。两伊都是石油生产大国,不过伊拉克深陷战乱,伊朗刚刚被解除制裁,元气尚未恢复,此时打压油价,会严重阻滞他们的国力恢复能力。

当然,沙特自己也是靠石油出口维生的。这种打压油价,虽能打击敌人,但自己也会受内伤。不过沙特毕竟积累了几十年,财大气粗,一时半会儿的油价下跌还扛的住。在它看来,只要坚持几年,让两伊深陷困境无暇他顾,自己就能趁着这个机会,搞定实力最弱的叙利亚。取得这个阶段性成果后,再酌情限产保价,把油价拉起来就是了。

不得不说,沙特的这个如意算盘打的还是不错的。只不过俄罗斯的介入,打乱了沙特的步伐。随着它的进入,叙利亚局势逐渐改观,沙特支持的IS等势力被严重削弱,巴沙尔政府则稳住阵脚,开始收复失地。

这对沙特的打击是巨大的——这些年的投入,因俄罗斯的介入,而面临打水漂的风险。

当然,沙特也可以重头再来,甚至正面与俄罗斯的对抗。但之前云石君也说了,沙特本身也是靠石油续命,油价跌到这个份上,沙特实际上也是内伤严重,只是咬着牙苦苦支撑。现在再重头再来,沙特未必还有这份财力,至于跟俄罗斯对抗——俄罗斯虽然麻烦缠身,但毕竟是世界级大国,家底,尤其是军事实力,远非沙特这个土货可比。跟它正面冲突,沙特的财政更是承担拿不起。

这也正是俄罗斯的打算。通过出兵叙利亚,摧毁沙特这几年的成果,这个石油土豪战略受挫又一时无力翻身,接下来就只能与大家合作限产,拉抬油价,俄罗斯的经济窘境就有了转机。

当然,俄罗斯也可以坐视不理,任由叙利亚败亡。只要搞定了叙利亚,达到了阶段性战略目标,沙肯定会重新拉抬油价——毕竟油价老这么低,它也顶不住。

只是,俄罗斯不可能这么做。且不说叙利亚是自己盟友,而沙特是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基石,这么做只是割肉资敌。而且即便沙特一时性的抬升油价,但接下来,为了打击两伊,它依然会根据自身战略部署,随时将油价再打压下去——这等于是在自己头上安了个定时炸弹。

所以,权衡得失,还不如直接出兵叙利亚,逼沙特就范来的实惠。

而出兵叙利亚,还有可能为俄罗斯谋取更大的利益:

俄罗斯出兵叙利亚,最受伤的便是土耳其和沙特两国。而与此同时,叙利亚和两伊这三个什叶派执政国家则大火其利——什叶派三国与土沙有着结构性地缘矛盾,而且沙特的打压油价,又直接影响到了两伊的复苏。俄罗斯此次出手,对三国而言等于是天降甘霖——这会极大拉近俄罗斯与什叶派三国的距离。

这对俄罗斯来说十分重要。自打苏联时起,俄罗斯就有意在中东配置亲俄势力,但这些年下来,除了个叙利亚,其他的一无所获。像伊拉克,长期在美俄之间打太极;至于伊朗,由于跟俄罗斯的中亚、南高加索势力范围大面积接壤,对这个北方强邻有着天然的畏惧,所以即便受美国长期制裁,也一直只和俄罗斯有限度合作。

而俄罗斯的出兵,将极大的增进两伊对俄罗斯的好感。而且从长远看,沙特与土耳其都有在中东拓展势力范围的图谋,叙利亚和两伊作为沙土两国的觊觎对象,势必会内部加强联合,外引俄罗斯为援——这意味着中东有可能出现一个亲俄的什叶派联盟。

如果这个联盟果真成了气候,俄罗斯将从中收获巨大的好处

首先,将有力的改变全球原油市场的格局。众所周知,全球原油交易市场的话语权一直由沙特为首的海合会把持。而沙特在历史上,多次用操纵油价的手段打压俄罗斯,最著名的就是,上世纪80年代,沙特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长期让国际油价打压在低位,这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并成为其最后土崩瓦解的一大原因。

对此,俄罗斯当然是恨的咬牙切齿。但也一直无计可施。但如果能将伊朗、伊拉克这两个欧佩克石油生产大国联合起来,三个石油生产大国同步进退,将会对沙特的垄断话语权地位构成极大冲击——这对俄罗斯的好处是不可估量的。

其次,将改变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两伊是中东第一流的地缘大国,叙利亚虽然弱些,但也是阿拉伯世界的地缘中枢。虽然眼下,这三个国家都各有各的难处,但他们地缘潜力决定了,一旦这三个国家恢复元气,并在什叶派的旗帜下联合在一起,其蕴含的能量将十分惊人,再加上俄罗斯在背后的支持,这个什叶派之弧有能力对他们三国的共同敌人——同时也是美国在中东的三大战略盟友——沙特、土耳其、以色列构成巨大的威胁。

一旦什叶派之弧压过了美系三国的风头,美国对中东秩序的主导权必然出现松动——这对俄罗斯来说当然是梦寐以求的。

当然,对此美国肯定不会坐视不理,可面对如此强大的地头蛇,美国要摆平也需费极大的功夫。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就有了和美国谈判的筹码,可以以自己减少对什叶派之弧的支持,换取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妥协。

这便是俄罗斯的如意算盘。虽然出兵叙利亚本身,并不能直接帮助俄罗斯脱困,但通过出兵叙利亚后中东政局演化的操纵,俄罗斯却可以借什叶派之弧,达到这一目的。

而从后来的形势发展来看,俄罗斯的这种做法还确实收到了效果,去年2月底,在美俄的推动下,叙利亚政府与反对派武装达成停火协议,持续5年之久的叙利亚内战,总算由此出现转机。随后,叙利亚政府军节节反攻,反对派势力大幅萎缩。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们就被不停地告诫说,现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化石能源只能充足供应50年,而对化石燃料的消耗正在让地球变暖,海平面升高,地球正在凋零。过去的二十年里,这些话被媒体不厌其烦地提及和强调。但另一方面,似乎并没有人真的当回事儿。石油和依赖于石油的现代工业,依然是全球化天平上最重的砝码。高企的油价、遍及大海和陆地的对石油资源的角力追逐,依旧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上演。迪拜高耸入云的哈利法塔标志着这个星球石油文明的鼎盛和荣光。最为可怕的是,这种由石油文明奠定的金字塔形的能源垄断结构,让普通的人们或多或少地成了为石油打工的人——当然不光是在加油站花的钱,我们所使用的每种工业产品,甚至我们所吃下去的食物,都依赖于石油所支撑的机械与化工工业。石油无处不在地控制着我们的生活,这就是前两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现代社会。

在读到《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这已经是最坏的情况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杰里米?里夫金在书的开头便毫无遮掩地描述了一个更加急迫的现实——石油文明正加速滑向衰亡边缘,危机比任何时候都严重和迫切。越来越长的碳账单正在把人类逼向资源破产的边缘,以美国为代表的低油价所激发的过度消费型经济酝酿出了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与失业浪潮。在全球化的枷锁下,所有人都无法幸免,欧债危机持续蔓衍,甚至连一向稳定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都需要面对增长放缓和产业转型的压力。人类两次工业革命所积累的巨大财富,正在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消耗。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的先驱们——从政治领域到科技领域——都在不断尝试新的方式,试图摆脱石油对人类文明的挟持。他们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可再生能源和能量密度高得惊人的革命性燃料——核燃料。但似乎这些并没有彻底解决危机,甚至没有延缓危机的到来。

如同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一般,杰里米?里夫金一开始便成功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然而接下来的内容,就显得轻松而有希望得多,因为危机,往往孕育着变革。

先不论“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样的宏大概念,我们现如今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点子。这个点子要足够有效,要能彻底拯救被石油祝福同时也被石油诅咒的现代社会,同时也必须具有可行性。过去五十年来,核电站和风电技术以及光伏产业都有了长足进步,但仍没能拥有切实解决这场危机的能力。新的点子必须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以我们现在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可以在几十年内实现。毫无疑问,这必须是一个天才的点子。

杰里米带来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点子。并且在他告诉我们这些之前,这个点子已经在世界的某些角落进行实践,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第三次工业革命》系统地阐述了这个令人激动的天才点子,并且展示了它在现实中的力量。

这个点子,就是新能源与网络的结合。不是传递信息的互联网,而是传递能源的能源网络。

想象一下,在二十年以后,你驾驶着电动汽车出门,这种车毫无污染且马力强劲。当你回到家,只需要像给手机充电那样给它插上插头就可以充电。而最神奇的是,你几乎不用为这一切付钱——包括汽车本身和它所消耗的电能。因为你的住宅就是一座小型发电厂,吹过屋檐的风,照耀在房顶上的日光以及每天产生的有机生活垃圾,都在源源不断地被转化为电能,这电能甚至已经远远超出了你的需求。作为智能电网的一个节点,你将多余的电能联网,输送到需要它的工厂、医院和政府机关。甚至这样也无法把电都花光,这时你可以把他们存储起来,转化成清洁的氢气,等待着智能电网的调配,这样你也不必担心没有风的天气和连续的阴霾。这个时候你已经不光是一个能源的消费者,还是一个能源的生产者,想象一下在21世纪初作为中石油的股东的感受吧。也许在那时,你的工作早已不是为了你所消耗的资源而打工,因为你自己就在生产资源,你只是在为了实现你的理想生活而辛勤劳动。所有石油时代建立起来的能源垄断和赎买关系都不复存在。

这个听起来有点异想天开的画面,就是杰里米给我们描绘的世界前景。当你翻开《第三次工业革命》,你几乎能感觉到作者那种急迫,感到作者奔走于世界各地与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一起讨论、推动这种伟大愿景的期待。这本书会告诉你,这种看似飘渺的愿景,其实并不遥远。

杰里米敏锐地发现,新的能源系统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即会催生出工业革命的浪潮,彻底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无一例外。而今天,正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和方兴未艾的可再生新能源技术齐头并进的世界,这也是作者这个天才点子的灵感来源。高效的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新型建筑、基于氢的能量存储系统、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只能能源网络和基于电能或者氢能源的新型运输物流系统,这是杰里米所设想的新经济的五大支柱。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这个点子,已经不仅仅是存在于一个预言家口中的方案。由于世界各国对能源危机和新工业革命的预见,杰里米的这个点子正在被大胆的先行者们勇敢地实践着,杰里米和他的团队活跃在美国的圣安东尼奥、欧洲中心的奢华之国摩纳哥、欧洲第一座伟大城市罗马等等,这里的城市建设者们和杰里米的团队一起,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践日夜奋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能源消费仅次于美国的国家,直面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书中作者不止一次直言不讳地批评政府缺乏对能源危机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敏感,即将错过这个伟大的机遇,在未来失去霸主的地位。

中国的领导者们很早就预见到能源危机和碳危机的到来,并对此做出了相应的准备。书中提到中国作为可再生能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最为关键的成员。同时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发展现状,也要求这个国家的领导者们积极地调整到新经济的道路上来,以获得更大的增长和效益。中国目前能源供给对工业产业的瓶颈效应、国际社会对碳排放权的垄断和挟持、依赖进口石油而造成的能源安全困局、单一发展新能源产业造成的效益低下和产能过剩等等。这些都要求一种崭新有效的整合解决方案,而即将汹涌而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机会。

俄罗斯为什么早不卖石油?

谁说他不卖,苏联的经济模式并非我们所认为的是斯大林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更不是市场经济体制,而是以军事生产为主要消耗产业的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早在70-80年代就已经挺不住了,要不是石油危机是苏联缓了口气,那末苏联早就完蛋了。你想象得到国家收入的一半以上都用来制造武器吗?连民用的肥皂、暖瓶都成了社会稀缺品。戈尔巴乔夫面对人吃惊的苏联经济他难道不想卖吗?只是石油危机后油价大幅下跌,苏联一下子外汇来源少了很多,苏联被迫进行经济改革,最后失败而告终。又进行体制改革,最后变成16 个独立的国家。戈尔巴乔夫黯然下台。

苏联的三夫改革是什么?过程如何?苏联究竟能不能避免解体?

苏联改革,是个老话题了。三夫改革,也就是著名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话说俄国的人名相似程度有些高,那么我们当然知道,三个人的改革最终都失败了,而且一代不如一代。那么它们的过程究竟如何呢?苏联又究竟能不能避免解体呢?

苏联改革的部分原因,来自于俄罗斯自身的传统。彼得大帝的改革非常著名,也成功地让俄国成为了欧陆强国。之后的历代沙皇都在不断进行改革,原因是俄国自身对于自己落后性的一种焦虑,担心一旦停止改革,就要被西方甩在身后,而且还可能被亚洲强国反超。

彼得大帝改革很成功,虽然没有让俄国加入西方,但是使俄国成为了强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就不是很成功,俄国之前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危机感很强的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动农奴制改革,结果修修补补,只是延缓了俄国的崩溃。从日俄战争、一战到苏俄内战,斯大林接手的是一个连年大战、民生凋敝的烂摊子,在不久后还要再接受二战的连续大战,于是斯大林也开始了改革,改革类似彼得大帝,在使俄国更加远离西方的同时使俄国强大了起来,并战胜了纳粹集团,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但是战后,毕竟飞机坦克大炮不能当饭吃,也不产生经济效益,战争打赢了,但是总不能天天打仗,谁也受不了,还是得一心一意搞建设,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于是日渐暴露出来。

后人总是指责斯大林体制僵化,并且工业产能畸形,确实很僵化,分配也不合理,但是当时的背景是必须不计一切代价发展重工业,不然纳粹带着各路法西斯来灭全家,到时候什么都没有。再加上俄国本身的自然条件恶劣,西方又搞封锁,当时的情况只能这么搞。

但是后来,战后苏联国际环境不说有多大优势,最危急的时刻总算消除了。斯大林的接班人想着总算可以改一改了。

赫鲁晓夫上台之后,首先对斯大林进行了一系列清算,在最初的几年,斯大林几乎被打倒,后来虽然认可了斯大林的贡献,但是仍然对其颇有微词。

这样的一棒子打死的后果就是造成了苏联思想界的混乱,必须否认前任才能认可现在,精神分裂的现象是可想而知的。而且,赫鲁晓夫打倒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却又建立起了自己的个人崇拜,其内政外交缺乏方寸,最著名的就是与美国总统进行了“厨房辩论”之后,为了能实现他自己说的“让苏联人人吃上牛肉炖土豆”、“让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超过美国”,于是不顾苏联气候条件有限的事实,强行在西伯利亚推广种植玉米,结果导致粮食大幅歉收,被迫增加粮食进口。

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是对斯大林体制小修小补,换了一个名头把斯大林体制大体继承了下来。其本人也最终被政变推翻被迫隐退。

之后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勃列日涅夫强烈否定赫鲁晓夫,在名义上又把斯大林请了回来。但是,与赫鲁晓夫不同,勃列日涅夫几乎正好相反,其做出的行为从根本上偏离了列宁、斯大林以来的苏联方针,走向修正主义道路。

在这一时期,苏联被称为“ 社会 帝国主义”,对外大肆扩张,大搞大国沙文主义,对美国和西方采取攻势,把苏联的势力范围推向鼎盛,却越来越不得人心,日渐受到国际孤立。对内大力镇压东欧卫星国的自主权利,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粗暴干涉别国内政。勃列日涅夫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勃列日涅夫主义”,其中的有限主权论特别突出,他认为东欧卫星国是主权有限的国家,应该接受苏联的领导并在事实上依附于苏联,苏联可以随意干涉它们的内政。苏联走向典型的大国沙文主义道路。

也是在这一时期,苏联病入膏肓,国内经济陷入了“石油陷阱”,油价高时飞速发展,油价低落一落千丈,勃列日涅夫后期,苏联经济在达到鼎盛的相当于美国70%以后,开始拉大与美国的距离,之后越来越大,与现在已经成功转型的巴林等国相比,不由得让人唏嘘。

苏联在争霸的过程中消耗了太多的元气,本来之前的连年战争就透支了国力,之后又连年争霸,代价是俄罗斯的一蹶不振。在勃列日涅夫后期,苏联为了突围,选择了印度洋方向作为突破口,着急忙慌地入侵阿富汗,勃列日涅夫当时年事已高,糊里糊涂,竟然提出了“正义在我,治安战想不打就不打”的奇葩理论,最终苏联深陷阿富汗治安战中,损失惨重。

随着勃列日涅夫年事已高,在其后期,已经没有什么改革可言。他前期的改革就是把苏联改成了 社会 帝国主义,完全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后期趋于守成,政策也越来越糊涂。没有演讲稿就不会讲话。

勃列日涅夫到阿塞拜疆指导工作,在大会上拿着演讲稿念到一半才发现,稿子拿错了。“这不是我的错,同志们让我们重新开始。”与之类似的事迹还有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勃列日涅夫在演讲台上忘了拿稿子,半天说不出话来,当拿到演讲稿之后,看到上面的五环标志,以为是五个o,脱口第一句竟然是“ooooo!”嗷嗷了五声。下面人赶忙跑上去,“书记,那是五环,从下面一段开始。”和现在的美国总统有一拼。

1982年,给自己颁发了大量勋章的勃列日涅夫去世,需要指出的是,戈尔巴乔夫并没有直接上台,很多人对当中的两个***不熟悉,安德罗波夫在位近两年,他的改革是受到了不少好评的,但他没有长期执政,过早的去世使苏联最后的机会丧失了。

然后是年纪更大的契尔年科,从他当时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来看,过渡的性质十分明显。他在位13个月,期间需要人搀扶才能进行活动,他继承了安德罗波夫的政策,做了一些具体工作,那一年苏联在巍巍颤颤中大体平稳。

1985年,戈尔巴乔夫终于上台,他当时年仅54岁,在政治界,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年龄。当时的他被寄予厚望。但是人们很快发现了不对头。

他的经济改革一塌糊涂,他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变本加厉地发展本来就已经高度畸形的重工业,使得工业结构更加畸形,以致于苏联人在最后几年中,到超市里买菜要排长队,货架上可能只有一个土豆或者一个地瓜,这还不是最离谱的。

在苏联和东欧国家,举个例子,比如说你要买车,按照计划经济的分配,你买的车需要15年以后才能到你家。买房子需要提前30年,30年以后你才能住上这套房子,已经完全脱离了正常的生活标准。

苏联走到戈尔巴乔夫时代,已经积重难返。如果你看看三夫改革,假设苏联是个慢人,赫鲁晓夫小修小补,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得病入膏肓,戈尔巴乔夫直接把苏联改死了。实际上,他们别无选择。换成其他人大体也一样。不光是他们,现在的俄罗斯也没有好的选择。

俄国 历史 上在西方和东方、欧洲和亚洲之间反复横跳,跳来跳去连自己都不认得自己了。彼得大帝西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就泛斯拉夫主义改革,苏联推翻沙俄,赫鲁晓夫又否认斯大林,然后勃列日涅夫又否认赫鲁晓夫,这样的反复显示了俄罗斯本身的尴尬。

德国也一样。德国 历史 上就是一个帝国跟着一个共和国,然后再度陷入重复的轮回。神圣罗马帝国后有德意志邦联,然后是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纳粹、联邦共和国, 与俄国其实处于一个逻辑上,即每一个后来者都要靠否认前任维持自己的认同。

这是中欧和东欧 历史 造成的结果。并非人力可以改变。 如果安德罗波夫在位久一些,苏联也许能避免解体的悲剧,但俄国本身无论如何,都将在这条反复横跳,非欧非亚的道路上痛苦挣扎,因为这就是俄罗斯本身。

我是@蓝海动能,会经常与大家分享中外 历史 知识,欢迎 关注 并留言讨论。

曾经的世界第一石油出口国苏联,是如何被瓦解

说起沙特这个国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个石油富国。说的没错,沙特确实是世界闻名的石油富国。但这仅仅是几十年的历史而已,有人说过一句话“如果西亚各国没有石油,那和非洲也没什么区别。”这句话虽然偏颇,但也基本就是这样。很多人不知道,苏联曾经是世界第一石油出口国,同样是出口石油,为何苏联始终玩不过沙特。

一、石油资源大规模使用于一战,当时沙特各国没有优势

其实石油这个东西,古人们很早之前就发现了,只是感觉当时没用而已。例如宋朝的沈括就曾经发现了石油,可是当时的大宋王朝一点也不需要石油。西方各国也差不多,虽然西方各国探险家也曾发现石油。但是在以煤炭为主要资源的时代,石油的地位很低。直到内燃机的出现,石油才开始成为主要资源。不过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在石油尚未大规模推广之前。沙特等国家虽然储藏着大量的石油资源,但这些国家的生活水平当真不比非洲强多少。在一战的过程中,大量新式武器出现,例如战机、坦克等等。这些武器通常都以内燃机为驱动,在这样的情况下,石油的地位开始上升。沙特等石油国的石油基本上抖储藏在地表很浅的位置,所以开采难度并不大。

在一战结束以后,苏联开始出现。起初苏联的石油重心并不在西伯利亚,而是在巴库地区,当时西伯利亚还没有发现石油。在二战的过程中,各国对石油的需求量逐步增大,进而确定了西亚各石油国的地位。西亚各个石油国的石油毕竟都在浅层,开采难度都很小。在二战结束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来临,西方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急速上涨。当时的苏联虽然并不缺石油,但也无力对外出口。在50、60年代,西亚各个石油国依靠石油收入,基本上都是土豪国家。变数出现在1973年,就在这一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由于同为阿拉伯国家,海湾石油国为了抗议西方各国援助以色列,决定以石油为武器反击。海湾各国一方面大幅度降低石油产量,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就在此时,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发现了超级油田。

二、苏联石油曾经非常畅通,但是价格始终不如沙特

海湾各国降低了石油的产量,但是西方各国对石油的需求不可能急速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方各国必须寻找新的石油供应国。很不幸,它们只能去买苏联的石油。苏联依靠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油,逐步成为了世界第一石油出口国。依靠充足的石油收入,苏联开始与美国全面争霸,而且处于战略攻势。其实苏联也并不是没有问题,苏联的粮食一直歉收,苏联需要拿出一部分卖石油的钱,转手去买美国的粮食。请注意,苏联石油都在地表深层,开采成本比较高。但在高油价的驱动下,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从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中期,国际油价一直居高不下。在这一段时间里,苏联的国力达到了鼎盛。但是月满则亏,进入80年代中期后,国际油价开始疯狂的回落。

由于压制了石油产量,沙特等石油国的日子也不好过,沙特甚至背负了300多亿美元的债务。在80年代中期,沙特与美国达成了一系列协定。由于已经谈拢了一切,沙特等石油国开始大幅度提高石油产量。国际油价在1年之内,从每桶80多美元下降到了每桶20多美元。沙特等石油国的石油开采成本低,价格低没有关系,可是苏联石油的开采成本太高,石油价格下跌,这严重挤压了石油带来的利润。到了1987年,苏联的石油出口甚至出现了赔本的情况。苏联的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53%,军费开支却是美国的两倍以上。长期的高额军费给苏联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失去了石油收入作为支撑。

在漫长的时间里,苏联过度依赖重工、军工的严重畸形经济结构,早已为其发展种下了不良的种子。在国际油价下跌的大背景下,苏联人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机,以至于轻而易举地被一次油价大跌击倒,这背后也潜藏着长期以来的执政失误。

对原油,铜,天然气等贵金属投资有兴趣却无从下手或者已经在接触却并不理想的朋友,添加丽莎品金微信:473562950,获取每日投资获利资讯。行情走势分析,交易策略指导。

内地的石油为什么质量较差?内地石油的去向?谢谢

简单一点呢

就是中国的油轻组分少

然后加工的时候,其柴油的产量就少

轻组分的含量比国际轻质原油估计会低十个百分点左右

石油不能简单像汽柴油一样用某项指标评价。一般以轻组分的收率和含硫量来评价。

美国爱炼轻质原油,中国喜欢买重质原油,便宜。特别是含硫较高的原油更便宜。

国内高含硫原油的炼制能力较强。

中国原油的轻质油收率很低,使得汽油、柴油等轻质油品的产率很低,而国外的很多原油的轻质收率可以达到80%以上。

中国的原油密度最大的应该是克拉玛依稠油和辽河油田原油,密度可达到0.9 g/cm3,这种原油适合生产润滑油。 中国的石油除了自己使用外,中国主要的石油出口地是中国香港地区、东盟、巴拿马等地区和国家,东盟是缺少原油且是贸易一体化的重点区域,巴拿马是中国进出口航运的主要运输渠道,出于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考虑,中国有必要向这些地区出口石油。并且,中国石油需要填谷削峰,生产量增加意味着在经济下降周期出口量的上升,进口某些品种的石油、出口某些品种的石油是生产所需。中国石油出口价的博弈不可能脱离国际油价的大背景,仅按照出口量与出口额是无法计算出确切的石油出口价的。中国绝大多数石油通过保税区出口,还有出口下单时的博弈,情况十分复杂。

70年代时的苏联在如今能排到什么位置,还厉害吗?

苏联国徽

1、自然资源

苏联是不列颠帝国和蒙古帝国之后,人类建立的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广袤的国土赋予了苏联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除了能源,当时的苏联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发展多种经济,比如著名的赫鲁晓夫玉米和勃列日涅夫土豆……当然,这只是个笑话,苏联的产业结构非常僵化和单一,放到现在就是欠开发的典型。

苏联曾经的面积

2、战略纵深

希姆莱的儿子在党卫军装甲兵中服役时曾在日记里写到:“我们打的很顽强,但是苏联的土地好像永无止境。”

在苏联最为强大的70年代,其国土面积达到了惊人的两千两百四十万平方公里,如此巨大的战略纵深给苏联提供了全世界最为优厚的迂回条件。二战时苏联红军正是依靠这种优势采取迟滞拖延的方式争取到了整军备战的时间,拖垮了德国的闪电攻势。放在今天,苏联依然能够从中获得地缘政治的筹码和地区安全事务的多个缓冲带,处境要比今天的俄罗斯好很多。

苏联民兵

3、军事实力

如果说俄罗斯是靠吃老本和局部创新维持局面,那么苏联则是完全不怕,叫嚣、制裁,对苏联怕是根本不起作用。苏联最强大的时候兵员总数与核武器数量都超越美国,即便放在今天也是如此。可是现如今技术爆炸还在继续,苏联时代的许多武器装备已经跟不上信息化战争的节奏和要求了,殴打小朋友没问题,但是相较于美国,劣势会非常大。

庞大的装甲集群

4、经济实力

这是苏联最为软肋的一项。谁都知道苏联的经济体制僵化、经济模式单一,坦克大炮横着走,但是你想吃上点新鲜水果……不好意思按量分配,而且不是老百姓随便就能吃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期间,叶利钦和他老婆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刚能买一捆大葱,人们又回到了为一块黑面包而排长队的状态中去。如果苏联穿越到今天,用不了一年就得解体,外部的经济因素会彻底冲垮苏联的一切经济体系。

超级大国的生活水平并不高

5、政治制度

现如今还有极个别沿用苏联时代政治制度的国家,半个手就数过来了。苏联畸形极端的政治是其解体的罪魁祸首,就算没有外部力量的因素它自己也要解体。因为弊端实在是太过严重。卫国战争期间这种制度的确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在和平年代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则是弊大于利。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速度远高于历史上任何以一个时期,苏联粗壮的大腿会因为僵化而迈不开步子,被其他国家远远甩在后面。

苏联农民

如果苏联来到2018年,军事实力依然和俄罗斯一样仅次于美国,但是他的GDP和人类发展指数恐怕要倒推好多名,尤其是经济建设更是要远远落后于中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

一年烧掉5000万吨蔗糖:纵览巴西的燃料乙醇行业

巴西为全球最大食糖生产、出口国,同时其将过半甘蔗用于生产乙醇,为全球第二大燃料乙醇生产、第三大燃料乙醇消费国,乙醇为巴西食糖的直接竞争品。2021年4月开始,巴西长期干旱引发的甘蔗、玉米减产担忧加剧,以甘蔗、玉米为原料生产的巴西乙醇价格水涨船高,创近二十年以来新高,ICE原糖价格也在巴西甘蔗减产及乙醇价格支撑下,创近四年新高,后期走势备受关注。基于巴西乙醇对巴西乃至全球食糖市场的重要影响,本文将全面介绍巴西燃料乙醇行业发展历程、现状及政策,当然也包括当前热点解析,以期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_巴西燃料乙醇行业发展历程

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中东产油国宣布石油禁运,导致全球油价在几个月内翻了几番。巴西超过80%的石油需要从国外进口,为了缓解石油危机带来的压力,并从长远角度维护自身能源安全,巴西开始投资可降低石油依赖度的生物燃料生产和设施建设。目前,巴西已是世界上最大的乙醇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在产量方面仅次于美国,在消费方面位列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也是最早实现车用乙醇汽油全覆盖的国家。巴西的燃料乙醇产业经历了崛起-低谷-复兴过程。

1973年至1985年为崛起期。1973年巴西将发展乙醇燃料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1975年推出国家乙醇燃料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增加乙醇产量扩大乙醇生产规模,同时强制在汽油中添加无水乙醇等措施,分为两个阶段。

1975年—1978年为第一阶段,巴西政府强制推行E20乙醇汽油,并要求所有加油站都提供乙醇泵,同时对正常汽车发动机作微调和改进使其可使用E20乙醇汽油,此外,鼓励原有工厂扩大生产规模,规定其承担10%的乙醇燃料生产任务。1979年—1985年为第二阶段,巴西开始生产能够使用纯乙醇的E100汽车,并在5个大城市设立16个添加燃料乙醇的加油站。此外,为了促进燃料乙醇产业发展,巴西政府向乙醇生产商提供15亿美元贷款,并免除乙醇汽车和燃料乙醇生产时的工业产品税和液态燃料单一税。经过国家战略的两个发展阶段,巴西燃料乙醇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截至1985年底,巴西乙醇产量由1975年的7.4亿升增长至105亿升,占全球总量的80%;乙醇生产厂由151家增至295家;乙醇汽车开始大规模投入使用,新生产汽车中3/4以上采用乙醇燃料发动机。

1986年至2002年进入低谷期。1985年,巴西长达21年的军人独裁统治结束,巴西政治进入文官时代。文官政府开始采取不同于军政府时期的措施来发展乙醇燃料,减少国家对乙醇发展的干预:1988年取消对蔗农的补贴,取消给予乙醇生产商贷款和相关的免税政策;20世纪90年代,巴西开始根据市场变化实行乙醇掺入汽油的浮动比例制;1991年,制定乙醇自由定价政策;1996年,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完全放开乙醇价格。与此同时,国际糖价开始暴涨,而油价出现大跌,巴西的能源政策转向以石油消费为主,巴西糖厂转为多产糖,导致巴西燃料乙醇行业发展经历转型阵痛。1997-1998年,巴西乙醇汽车年产量仅一千多辆,不足鼎盛期的2%。

2003年至今开始复兴。由于国际原油和原糖价格新一轮的价格变动,同时,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巴西将燃料乙醇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发展阶段。2013年巴西研制出可任意选择乙醇、汽油或乙醇与汽油任意比例的混合燃料汽车,即“灵活燃料”汽车。目前巴西国内销售的汽车85%以上都是灵活燃料汽车,车主可以自由选择添加纯乙醇或掺混一定比例的乙醇汽油,消费者通常依据价格优势选择使用何种燃料,若乙醇/汽油比价低于70%,消费者会倾向于使用乙醇。

巴西燃料乙醇生产

(一)巴西燃料乙醇生产工艺

燃料乙醇的生物质原料分为淀粉质、糖质和纤维质原料三种。巴西生产燃料乙醇的原料绝大部分为甘蔗,近些年开始使用少量玉米,生产技术均为第一代的五步法:液化-糖化-发酵-蒸馏-脱水。巴西生产的燃料乙醇分为含水乙醇和无水乙醇,其中,含水乙醇可以直接在灵活燃料汽车或乙醇汽车中使用,无水乙醇则需以18%—27.5%的比例强制混入汽油中使用。

用甘蔗生产乙醇的工艺,前半部分与榨糖相同,即压榨提汁,随后蔗汁经预处理、蒸馏和提纯,获得含水乙醇和无水乙醇。以含糖量(TRS)计算,生产1立方米无水乙醇和含水乙醇分别需要1.765吨和1.6913吨TRS,也即1吨糖可以转换成0.566立方米无水乙醇或0.591立方米含水乙醇。

(二)巴西燃料乙醇产量及预期

巴西的燃料乙醇厂主要集中在盛产甘蔗和玉米的中南部,其中,甘蔗生产乙醇历史悠久,糖厂可以将甘蔗在生产糖与乙醇间灵活转换,主要是基于两者比较收益及资金回笼情况决定,自21世纪以来,南巴西乙醇用蔗比均超过50%,玉米生产乙醇则开启于2014年。2020年,巴西拥有360家乙醇厂(中南部269家),其中玉米乙醇厂有11家(9家独立生产玉米乙醇、2家可灵活生产甘蔗乙醇和玉米乙醇),以生产周期240天计算,乙醇产能428亿升,无水乙醇产能228亿升。2020/21榨季,巴西生产了325.78亿升乙醇,其中91.9%来自甘蔗,而中南部在全国产量占比93.4%。刚过去的2020/21榨季,由于产糖高收益刺激糖厂将产糖用蔗比提高11.74个百分点至46.07%,在甘蔗增产2.5%情况下,南巴西乙醇减产8.4%,降至304.43亿升,不过,玉米乙醇产量由前榨季的16.24亿升攀升至26.5亿升,增幅63%,产量占比由4.88%提高至8.7%。

南巴西自2020年9月开始现旱情,雨季期间降雨依旧偏低,对甘蔗、玉米生长不利,且糖价比较收益高导致乙醇减产担忧明显。根据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最新预测,2021/22榨季南巴西甘蔗榨量料为5.748亿吨,同比降4.6%,乙醇产量料为283.6亿升,同比降7.4%,糖产量料为3580万吨,同比降6.4%(乙醇减幅超过糖,可以推导出产糖用蔗比趋于提高),预计玉米乙醇产量35亿升,同比增32%;预计2020/21年度巴西玉米产量1.064亿吨,较前期预期有所下调,但仍有望同比增产3.7%。根据UNICA数据,南巴西今年4月累计产玉米乙醇2.243亿升,同比增长15.16%。因此,本榨季玉米乙醇产量维持增长态势较为确定,产量占比有望进一步提高至12.3%,乙醇减产主要受甘蔗乙醇影响。

目前巴西马托格罗索有2家独立生产玉米乙醇厂和1家灵活原料乙醇厂正在兴建中,预计未来1-2年将投入使用。其他七个独立生产玉米乙醇项目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若全部投入使用,玉米乙醇总产能将达到55亿升。巴西玉米乙醇全国联盟(UNEM)预计,到2028年,巴西将生产80亿升玉米乙醇,相当于全国乙醇产量的五分之一。不过,玉米乙醇扩张的潜力仍然受到当地燃料乙醇需求、和物流限制。目前,玉米乙醇需求基本局限在中部的玉米产区,人口密度低导致消费增长有限,外运又受地理及物流限制。巴西玉米乙醇行业正在推动政府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以改善运输物流,包括将铁路从朗多诺波利斯向北扩展至佛得角卢卡斯,铁路更接近玉米乙醇产区。此外,巴西拥有Logum乙醇管道系统,该系统将巴西主要乙醇生产区与主要燃料消费中心(如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连接起来,计划将来将管道延伸至朗多诺波利斯,但需数年时间完成。

巴西燃料乙醇消费与进出口贸易

(一)巴西燃料乙醇消费

巴西灵活燃料汽车的普及和强制在汽油中混合无水乙醇政策刺激巴西燃料乙醇消费。自2003年推出灵活燃料汽车开始,巴西灵活燃料汽车占有率迅猛增长,2015年达到顶峰,灵活燃料汽车销量在所有轻型汽车中的占比达到88.45%,目前接近85%。灵活燃料汽车可以使用汽油C或含水乙醇作为能源,车主通常基于乙醇/汽油比价选择燃料,70%为分界线,高于分界线则更倾向于使用汽油,反之青睐乙醇。此外,巴西强制在汽油中混合的乙醇比例为全球最高,2011年以来混合比例在20%-27%区间,期中,2015年3月以来一直维持在27%,汽油消费增长的同时,也带动无水乙醇消费,2019年巴西燃料乙醇消费量达到328.5亿升历史新高,乙醇总混合比例高达54.1%。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巴西轻型汽车销售量仅195.08万辆,比2019年下降26.62%,接近2016年水平,乙醇和汽油消费量出现12%和6.2%下滑。2021年1-4月巴西轻型汽车销量达到66.3万辆,同比增长13%,预计随着巴西疫情好转和经济复苏,后期销量有望进一步恢复,全年总销量接近230万辆,同比增长17.6%。乙醇消费方面,汽车销量增长及出行需求增加有助于刺激能源消费,但偏高的乙醇/汽油比价抑制乙醇消费,在汽油中的乙醇混合比例未出现政策调整情况下,预计燃料乙醇消费增长不及汽油,分别为6.5%和11.7%,乙醇总消费量为308亿升,乙醇总混合比例降至51.3%。

(二)巴西燃料乙醇进出口贸易

巴西超过90%的燃料乙醇出口自中南部地区,美国为最大出口目的地。17/18榨季至20/21榨季,巴西榨季乙醇出口量逐年增长,自14.5亿升增至的19.1亿升,出口在总产量的占比由5.2%提高至8.9%;期间累计出口80.2亿升乙醇,其中出口至美国39.8亿升,占出口总量的50%。

20/21榨季巴西乙醇出口量同比增长54%,主要受美国玉米乙醇D6RIN价格大涨和巴西货币大幅贬值刺激,而前者是主因。根据2005年美国“能源政策法案”和2007年美国“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美国政府要求在销售的车用燃料中添加生物燃料,美国环境保护署每年发布可再生燃料标准(RFS),及与之配套的可再生燃料义务数量(RVO)和可再生燃料识别码(RIN),所有以石油为基础的汽油或柴油的炼油厂或进口商必须出示相应的RINs量。RIN具有货币价值,而且可以流通,各方可以购买RIN以履行其义务或出售多余的RIN。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导致美国能源价格大幅下挫,但汽油价格跌幅远超乙醇,下半年开始玉米价格大涨又提高乙醇生产成本,掺混乙醇不经济,导致玉米乙醇D6RIN价格持续上涨。RIN的价格上涨鼓励生产商将可再生燃料量混合到石化燃料中,因为生物燃料的掺兑商们能够在二级市场上交易RIN并获取RIN上涨的利润。巴西货币是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新兴经济体,雷亚尔大幅贬值让巴西乙醇竞争力增强,从而刺激出口至美国的乙醇放量。

当前美国玉米乙醇D6RIN价格仍在上涨,已达到1.9美元/加仑,美国汽油消费增加预期仍将对D6RIN价格形成支撑。不过,根据CBOT乙醇价格折算,21年6月合约的乙醇价格接近3290雷亚尔/立方米,巴西3600雷亚尔/立方米的乙醇出厂价已高于CBOT乙醇价,新榨季巴西向美国出口乙醇量将趋于下滑。

巴西的燃料乙醇主要进口至东北部,绝大部分进口自美国,受政策波动大。巴西政府根据国内乙醇供需及其它因素,不定期调整进口自美国的乙醇关税或设定零关税进口配额,后文将详细述及。16/17榨季至19/20榨季,受益于零关税进口配额,巴西乙醇进口量徘徊在14.1-17.4亿升之间,较前几个榨季大幅增长,其中,进口自美国的乙醇比例超过90%。

20/21榨季巴西乙醇进口量大降65.2%至5.7亿升,除受巴西雷亚尔贬值及疫情抑制乙醇消费影响外,更关键的还是政策影响。2019年8月底制定的乙醇年度零关税进口配额为7.5亿升,高于前两年的6亿升,但配额发放严格,2020年2-3季度,配额按每季度2.75亿升发放,且只有生产商能申请配额,抑制进口积极性。2020年8月底零关税进口配额政策到期,巴西政府延长政策90天,但随着美国和巴西谈判的破裂,自2020年12月14日起,巴西对进口自美国的燃料乙醇征收20%关税,乙醇进口量再次削减。若巴西延续乙醇进口政策,则新榨季进口量严重依赖内外价差,增长难度较大。

巴西燃料乙醇政策

(一)强制在汽油中混合无水乙醇

自1977年以来,巴西政府强制性要求在汽油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无水乙醇,混合成汽油C方能出售,根据立法要求,汽油C的无水乙醇混合比例在18%—27.5%范围浮动,此后巴西政府根据各方面情况对无水乙醇比例进行了多次调整,单次调整幅度在2-5个百分点。最近的一次调整在2015年3月16日,无水乙醇混合比例由25%提高至27%,此后未有变化。

2021年5月14日,燃料分销商称乙醇价格高且供应紧张,难以从工厂获得足够的乙醇以满足强制性混合要求,导致汽油分销延误,巴西全国燃料商业联合会向能源和矿业部发出文件,要求降低汽油中的乙醇混合比例,由当前的27%降至18%。不过,巴西能源和矿业部表示,正在关注供应情况,尚未看到减少乙醇混合的必要性。巴西的糖和乙醇工业协会Unica否认市场短缺,并补充说随着南巴西生产加快,乙醇产量将提高。

就乙醇库存看,20/21榨季末(3月底),南巴西无水乙醇库存8.14亿升,较五年均值低5%,库存偏紧;含水乙醇库存19.47亿升,较五年均值高14.4%,库存偏高。到了4月15日,南巴西无水乙醇库存6.35亿升,较五年均值低12%,但上榨季偏高库存拉高五年均值,修正极端数据,偏低值为6%,库存进一步偏紧;含水乙醇库存11.5亿升,为历史次高水平,较五年均值高8.5%。而4月1日-15日,南巴西生产乙醇7.31亿升,同比减少25.9%,其中,无水乙醇产量1.04亿升,同比减幅41.47%,无水乙醇销量则为6.56亿升,同比增加24%。因此,可以推断出,无水乙醇库存紧张加剧,一方面是由于糖厂减少产量,另一方面是汽油消费增长带动。巴西糖厂可以灵活生产含水乙醇或无水乙醇,根据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的预测,南巴西乙醇产量283.6亿升,则推算巴西乙醇总产量近311亿升,基本可以满足308亿升消费量,但存在净出口,预计量不超过8亿升。则期末库存接近14.5亿升,库存消费比4.7%,较五年均值低0.9个百分点,库存偏紧。阶段影响上,南巴西后期开榨加速,将有助于缓解无水乙醇库存紧张程度。

根据前文推算的2021年巴西汽油消费数据,若无水乙醇混合比例由27%降至18%,无水乙醇消费量将降至72亿升,政策减量36亿升,相当于2020年乙醇总消费量的12.5%,或635万吨糖。当前仅属于燃料零售商提议阶段,相关方存在异议,政策落实需时日且存在不确定性。根据以往乙醇混合比例的调整幅度,直接调降9个百分点少有,因此,列出无水乙醇不同混合比例调整下对于乙醇减量及糖当量的影响。若按照以往最大幅度的5个百分点调整,降至22%,则无水乙醇消费减量20亿升,相当于糖353万吨,略高于当前预期的糖减产量。如果乙醇消费减量不分流至糖,则期末库存将增加至34.5亿升历史新高,排除此种可能;如果部分分流至糖,则巴西糖减产担忧将有所缓解,回归至正常乙醇库存水平仅需乙醇消费减量5亿升,则分流至糖的量接近265万吨。

(二)乙醇进口政策

根据南方共同市场(Mercomsul)协议,巴西乙醇的进口关税为20%,然而,自2010年4月开始,巴西将乙醇

列入“例外名单”,下调进口关税至零,此后政府根据国内乙醇供需及其它因素,不定期调整乙醇进口关税。2016

年下半年至2017年初,巴西大量进口美国乙醇,2017年3月,巴西甘蔗和糖行业协会(UNICA)要求政府对进口

乙醇征收16%的关税,巴西东北部糖厂甚至要求恢复20%的南方共同市场协议关税。2017年8月23日,巴西农业

部提出建议,为乙醇设定6亿升零关税进口配额,超额部分征收20%关税其中,零关税进口配额按季度发放,每季

度1.5亿升,两年后重新修订政策。2019年8月31日,巴西政府将乙醇零关税进口配额由6亿升增加至7.5亿升,

2020年8月31日到期,遭到业界反对。为尽量减少新的零关税配额对东北地区乙醇行业影响,巴西经济/外贸部于

2019年10月21日制定了7.5亿升乙醇零关税进口配额的分销规则,其中,2019年8月31日至2020年2月28日

之间,只有2亿升零关税进口配额,因期间恰逢巴西东北部榨季生产期,在接下来的两个季度,零关税进口配额被

提高到每个季度2.75亿升,只有生产商能申请配额,且配额分配以先到先得为基础分配,每个生产者限量为250万升,个别生产商在确认初始进口量后可以申请新的配额。2020年8月底零关税进口配额政策到期,巴西政府延长政策90天。随着美国和巴西谈判的破裂,自2020年12月14日至今,巴西对进口自美国的燃料乙醇征收20%关税。若巴西延续乙醇进口政策,则新榨季进口量严重依赖内外价差,增长难度较大。

基于当前巴西乙醇价格高企及无水乙醇库存偏紧问题,美国部分机构认为,巴西征收的20%乙醇进口关税抑制美国乙醇流入巴西市场,若取消乙醇进口关税,或比削减汽油中的无水乙醇更具优势及可操作性。基于当前巴西及美国的乙醇价格,取消20%进口关税确实可以刺激美国乙醇出口至巴西市场,但巴西政府在评估乙醇进口关税问题上,除了考虑能源价格因素外,还得评估对乙醇生产行业影响,此外,与美国间的政治关系也尤为关键。因此,预计取消乙醇进口关税不会是巴西决策层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