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油价大涨40_菲律宾加油站品牌
1.求高人描述一下东南亚各国家的投资环境,以及经济状况
2.战争对经济的影响
3.石油价格什么时候会下降
4.论当代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
5.东南亚地区投资环境的综合评价研究
求高人描述一下东南亚各国家的投资环境,以及经济状况
一、 经济
1、走出金融危机,步入新的经济增长期。
经过10年的努力,东南亚国家已经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重新步入新的增长时期。从一些指标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各国的各项经济指标已经恢复或者超过1997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例,在1996年,即金融危机爆发前一年,东南亚10国的GDP总量为7254亿美元(按当前价格计算,下同),1998年大幅度下降到4725亿美元,2005年已经达到8843亿美元,已经略为超过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印尼和泰国在金融危机前的1996年,GDP总量分别为2273亿美元和1821亿美元,金融危机后第一年(1998年)分别下降到978亿美元和1127亿美元,到2005年,印尼已经略为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达到2802亿美元,泰国则接近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为1762亿美元。进出口贸易和外资是东南亚经济的两大发动机,两个方面均已经恢复或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在1996年,印尼和泰国的出口总额分别为538亿美元和558亿美元,1998年则下降到488亿美元和494亿美元,到2005年则分别上升到856亿美元和1096亿美元。再看外资的情况。在1996年进入东南亚10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量为258亿美元,2000年时下降到低谷,只有86亿美元,此后逐年恢复,到2005年达到380亿美元,远远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东南亚地区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好转的主要原因,除了各国国内进行经济调整与改革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有利的国际和地区经济环境,尤其是东南亚的两翼,印度和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成为带动东南亚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指标(2005年)
国 别 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前价格计算) 商 品 贸 易 (亿美元) 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量
总额(亿美元) 人均(美元) 出口 进口 进出口总额 (百万美元)
文莱 95.3 25751 63.7 15.0 78.7 288.5
柬埔寨 55.2 404 30.9 28.2 59.2 381.2
印尼 2802.7 1278 856.7 577.0 1433.6 6107.3
老挝 28.7 479 1.7 7.0 8.8 27.7
马来西亚 1308.6 5008 1404.7 1142.1 2546.8 3964.8
缅甸 111.7 199 31.2 16.3 47.6 71.8
菲律宾 984.1 1154 412.6 474.2 886.7 1132.5
新加坡 1167.1 26880 2298.0 2001.6 4299.7 20080.5
泰国 1762.1 2720 1096.2 1179.9 2276.1 4007.8
越南 528.1 635 285.8 325.9 611.7 2020.8
东盟10国 8843.5 1582 6481.5 5767.4 12248..9 38082.9
资料来源:根据东盟秘书处提供的统计资料整理。
2、近期和中期经济前景乐观。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从2002--2006共五年的时间里,东南亚整个地区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5.5%,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在2007年估计可以达到5.7%。在上一年,越南和柬埔寨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老挝的经济增长情况也超过了预期,与这三个国家相比,4个老东盟成员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经济增长速度则要逊色一些,主要原因是持续的高油价、坚挺的利率等。印尼经济去年虽然面对高通胀率和高利率等不利影响,但仍然取得了5.4%的增长率,政府当局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抑制通胀率和降低利率,有助于整个经济环境的好转,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估计可以达到7%以上。泰国在去年的经济增长率估计为4.7%,主要得益于公共投资的温和增长与出口的快速增长,泰国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在2007年可以提升至5.5%。马来西亚经济增长率在去年为5.5%,今年预计为5.8%,私人投资和出口的增长,以及第九个马来西亚发展计划启动而带动的公共消费的增长,是推进马来西亚增长的主要动力。菲律宾的经济增长速度较慢,2006年为5%,主要是受农业歉收的影响,如果年成好,农业能够增产和增加投资,在2007年估计可以达到5.3%。受强劲的电子产品出口和国内需求持续恢复的刺激,新加坡经济增长率在2006年达到7.9%%,大大超过亚洲开发银行原来预期的6.1%。在去年和今年,越南可以达到8%以上的增长率,柬埔寨为6.3%,老挝在去年的经济增长率为7.3%,今年预计为6.5%。据亚洲开发银行专家的研究,从中期看(2006--2010年),只要投资环境继续改善,印尼的经济增长速度估计可以保持在6%左右,泰国则在5-6%之间,马来西亚约为5.5%,菲律宾约为5%,越南则仍然是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今后几年的平均增长率估计可以达到7.5-8%,老挝估计为6-7%,柬埔寨为6%,新加坡则会维持在4.5-6.5%之间。
与亚洲开发银行专家的估计基本相同,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组织的专家对东南亚国家经济前景的估计也是比较乐观的,他们认为,今后几年地区和和经济形势向好,全球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4-5%之间,经合国家为2-3%之间,中国则高达9-10%左右,油价则稳定在50-60美元之间,从而为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详见下表)。
东盟国家经济形势预测
2005(a) 2006(b) 2007(c) 2008(c)
文莱:
经济增长率(%) 0.4 - - -
通胀率(%) 1.2 - - -
柬埔寨:
经济增长率(%) 5.8 5.4 5.0 -
通胀率(%) 5.0 4.2 3.8 -
印尼:
经济增长率(%) 5.6 5.3 5.9 6.2
失业率(%) 10.3 12.5 12.3 12.9
通胀率(%) 10.5 13.2 6.9 6.1
老挝:
经济增长率(%) 7.3 7.2 6.8 6.5
通胀率(%) 7.2 6.2 5.8 4.9
马来西亚:
经济增长率(%) 5.2 5.6 5.3 5.4
失业率(%) 3.6 3.7 4.1 4.0
通胀率(%) 3.0 3.6 3.4 3.3
缅甸:
经济增长率(%) 5.0 2.6 2.5 2.9
通胀率(%) 9.4 21.4 27.7 26.7
菲律宾:
经济增长率(%) - 5.6 5.5 5.3
通胀率(%) - 6.4 5.1 4.9
新加坡:
经济增长率(%) 6.4 7.5 4.6 4.5
失业率(%) 3.1 3.1 3.0 3.0
通胀率(%) 0.5 1.0 1.0 1.1
泰国:
经济增长率 4.5 4.1 4.4 4.5
失业率(%) 1.8 1.8 2.0 2.0
通胀率 4.5 4.6 3.4 3.0
越南:
经济增长率(%) - 7.8 7.1 7.3
通胀率(%) - 7.5 5.1 4.9
a、实际数据;
b、估计;
c、预测。
资料来源:根据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组织编辑出版的东南亚各国国家报告整理
近年来,东南亚经济出现两个亮点,那就是越南和印尼。
在2006年,经过11年的谈判与努力,越南终于成为WTO的第150个成员。在过去5年,越南的经济总量几乎翻了一番,过去10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25%,2006年为8.2%,10年间人均GDP翻了一番,是亚洲国家中除了中国之外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许多经济分析家预测,越南加入WTO之后,将进一步促进越南外贸的增长和加速外资的进入,其经济增长率甚至有可能超过中国。即使是在加入WTO之前,进入越南的外国直接投资已经大大超过其东南亚邻国,包括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一些经济分析家还指出,由于越南加入WTO之后,与各成员国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使外资在越南感到更加安全,而在另外一些东南亚国家,却出现了不利于外资的一些迹象,这就会使得一些原本在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外资也会进入越南。在吸引外资方面,与其他东南亚邻国相比,越南还有一个更加吸引人的地方,或者说是更具竞争力的地方,那就是越南拥有大量的更加廉价的劳动力。据日本国际贸易组织在2006年的统计,越南劳工的最低月工资仅为50美元,比其他亚洲邻国要低得多,印度为74美元,印尼为92美元,菲律宾为135美元,泰国为110美元,中国南方为92美元。 在2006年5月15日至6月29日,越南第一届国会第九次会议在河内举行,会议批准了《2006--2010年越南社会发展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要为越南基本建成现代化工业国家奠定基础,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2000年的2.1倍,5年内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7.8-8%,力争达到8%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1050-1100美元(按照现行价格计算)。
印尼近年来虽然遭遇许多天灾人祸,但经济形势却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在强劲的出口和私人消费的刺激下,加上低利率的支撑,印尼去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5.4%。出口快速增长是支撑印尼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据印尼统计局的统计,在2006年上半年总出口量达469.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5.14%。其中以未加工的原料占的比率较高。在上半年,棕榈油、煤炭、树胶及其产品的出口增长最快的,占整个上半年出口总量的46.69%。在2006年8月,煤炭出口量比上个月增加46%,出口价格增加9.8%;棕榈油出口量增加30%,价格增加3.95%,树胶出口量增加14.7%;价格增37%。
外资是促进印尼经济复苏的另一大发动机。近年来,进入印尼的外国投资出现恢复的势头,据印尼投资管理委员会的统计,在2005年,外国直接投资增加了18%,达到139亿美元,而邻国马来西亚只有22亿美元。同年,国内投资增加300%,达157万亿印尼盾(约173亿美元)。《》的记者这样写道:"强劲的出口和经济增长刺激印尼股市指数增长了55%,成为全球第三大最活跃的股票市场。尽管这个国家被人们称为恐怖主义的避难所,政府管理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总的而言,这个国家的政治已经趋向稳定,宏观经济环境正在得到改善,印尼有可能为2007年的整个地区经济与政治稳定带来积极利好的因素。" 笔者认为,今后几年印尼经济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条件基本具备,这些条件包括:苏西洛政府基本上消除了危害政治稳定的各种隐患,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了政权;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尤其是实现地方自治,将极大地调动各个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一些资源丰富的外岛地区将有可能首先起飞;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改革,印尼许多潜在的优势将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现实的动力,如丰富的自然资源,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等等。
二、 政治
近年来上台的新***,包括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印尼总统苏西洛、马来西亚总理巴达威,已经逐步巩固了自己的政权,他们的统治艺术逐渐变得娴熟,驾驭国家的能力得到了提升,逐渐得到了人民的认可。担任第二届国家***的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和柬埔寨政府首相洪森在政坛上可谓驾轻就熟,如鱼得水。越南***加快了干部年轻化的步伐,党政***又出现了新面孔。泰国发生了没有流血的军人政变并且迅速成立了过渡时期的政府,军人政府答应会尽快举行新的选举,把政权交还给文官。缅甸军人政府在迁都之后,与外界的交往更加具有了神秘的色彩,最近又传闻在高层***之间出现不和。
2007年的东南亚政治有两大热点值得关注,即印尼和泰国。
观察东南亚政治,首先还是要看印尼,作为东盟的最重要的成员国,如果印尼实现了政治稳定,整个东盟和东南亚地区也就基本稳定了。苏西洛总统执政已经两年,在他执政期间,经济逐渐走向复苏,随着亚齐问题的和平解决,地方分裂势力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苏西洛在内政与外交各方面均逐渐走向成熟,人民已经接受了他。印尼一家民意调查机构在2006年10月举行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对苏西洛政府的满意度达到67%,同一家机构在上一次(2006年4月)的一次民间调查结果中,民众对苏西洛政府的满意度只有55%。 民众满意度的提升对苏西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苏西洛所在的政党民主党(DPR)在国会中是少数党,民众满意度的提升表明他的执政基础得到了巩固,具有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外国分析家认为,苏西洛政府的民众满意度提升主要源于如下两个方面:一是长期困扰印尼中央政府的亚齐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二是他在反对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方面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得到了人民赞赏。但是,人民对他的支持并不是永远的,也并非无条件的。2007年是其执政的第三个年头,这是一个关键的一年,人民继续支持他的条件,是他能否继续促进更多的投资,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改进社会福利。今后几年,对苏西洛政府的考验可能来自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消除贫困。印尼经济近年来虽然能够保持平衡增长,但是,政府在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减少贫困方面却乏善可陈,受到广泛的批评。反对派批评道,苏西洛政府曾经许诺要在任期内使贫困率有显著的下降,但是,现在他的任期已经过半,这方面却没有取得多大进展,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据世界银行的估计,在印尼22000万人口中,目前仍然有42%的人每天收入只有1-2美元。 因此,如果在近年内,苏西洛政府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摆脱贫困,人民在下一届大选时,就会以选票来发泄自己对现政府的不满,苏西洛连任的可能性就会受到消极的影响。如果苏西洛政府能够在最近两年内在经济上取得突出的成绩,实际上就是为竞选连任下一届总统作了最好的准备。
二是如何赢得2009年大选。按照印尼的宪法,印尼将在2009年选举新一届的总统和进行国会改选。苏西洛政府的现任副总统卡拉可能是苏西洛竞选连任的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卡拉是现在的国会中最大政党专业集团的主席,苏西洛请卡拉出任副总统,与国会中最大的政党结成执政联盟,从而壮大了执政力量。但是,在另一方面,卡拉也对苏西洛形成了很大的掣肘,因为苏西洛所在的政党民主党是一个小党,而专业集团是一个制度化程度很高的老党,如果卡拉不配合,苏西洛便很难有所作为。卡拉和他领导的专业集团是否合作,不仅对现任政府如何运作有重大影响,而且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2009年大选。印度尼西亚大学政治研究中心资深学者Eep Saefulloh Fatah 认为,"卡拉是一把双刃剑"。"掌握了专业集团,是苏西洛--卡拉政府重要的政治资源,卡拉领导的专业集团,离开了与斗争民主党结成的民族联盟,投向支持政府的人民联盟,民族联盟因此散伙。专业集团在国会是支持政府各种措施的最大力量,包括不受民众欢迎并带有高风险的政策, 比如说抬高燃油价。专业集团联合其它支持政府的政党,使斗争民主党和民族使命党变成边缘化和没有力量的反对派。卡拉证明了他拥有重要的政治资源, 而且他还是领导者。这一资源扩大和增强了政府在国会的政治地位。但是,这并不是免费的反而是昂贵的。……从政治上,苏西洛更需要卡拉,而不是相反。对苏西洛来说,卡拉是双刃剑,一刃对着政府的政治对手,另一刃却对着苏西洛自已。卡拉对苏西洛是重要和有用的政治资源,但也是必须警惕和危险的政治威胁。从特殊的政治地位来看,卡拉是苏西洛最好的搭档,也是2009年大选有潜力的竞争对手。在这里,我们谈的不是卡拉个人,而是他背后的政治资源。卡拉个人在2009年大选,可能并不太有希望,他也不是苏西洛的竞争对手,但是,作为专业集团的'驾驶员',卡拉是苏西洛的最大威胁和民主党的绊脚石。"
三是如何应对在地方自治的过程中出现的权力再分配,在中央与地方权力之间寻求新的平衡。根据新的有关法律规定,印尼各级地方政府首长均通过选举产生,实行地方自治。到2008年年底止,将在33个省、354个区和91个市举行地方选举。从2005年1-6月,已经举行了213场地方选举,包括7个省级选举和216个区与市级选举。从2005年6月开始出现一段时间的摇摆不定,2007年将在另外7个省和78个区、市举行地方选举。在地方选举中,传统的民族主义政党占有较多的优势,伊斯兰政党则稍逊一筹。竞选各方并没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色彩,个人的形象和魅力在竞选中仍然发挥主要作用。迄今为止,在已经举行的地方选举中,专业集团是主要的赢家,它赢得了约三分之一地方首长席位,但专业集团主要是在印尼东部地区取得了胜利,而在爪哇的政治心脏地带却没有明显的收获;斗争民主党在几个重要的地区有较大的收获,包括西苏门答腊、北苏威拉西、中加里曼丹、东爪哇的重要城市泗水、马鲁古的安邦;在伊斯兰政党中,只有正义党(PKS)表现比较突出,在首都雅加达特区管辖下的一个郊区城市-德波市(Depok)取得胜利。各个政党在地方选举中的权力分配也大致反映了这些政党在全国的力量对比关系。
泰国军人政府是东南亚政治的另一个热点。2006年9月19日,泰国军方发动了泰国近代历史上74年来的第18次政变。已经长达15年没有干预政治的泰国军方又重新走向政治舞台,掌握政权。泰国军人有干预政治的传统,但是,这个传统在1992年民主运动之后中断了,从此,一直是由文官执政,在这10多年时间里,军人没有再跑到前台来干预政治。许多研究泰国问题的学者据此断言,泰国已经结束军人执政的历史,军人告别政坛,回到军营中去,泰国政治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民主的时代。上述判断的最大失误,就是低估了泰国军人干预政治的能力与传统,过高估计了泰国民主政治的力量与稳定性。在泰国政治发展史上,泰国军人一直有干预政治的传统,而民主的基础却非常脆弱。不管是民主政体还是君主立宪政体,抑或是军人政体,都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的统治的一种方式,当统治阶级没有办法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式维持自己的统治时,就一定会改变治理的方式。在泰国,当民主派与他信政府的对立发展到势不两立时,军人出来收拾局面,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性的选择。军人执政虽然名声不好,但总比国家与社会失去控制和处于无序的状态要好得多。
在成功地夺取政权之后,由军方***组成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表示,给他们一年的过渡时期,以恢复国家的团结和制定新的宪法。军方迅速组成了以前退休将军素拉育为总理的过渡政府,从该政府在最近几个月的表现看,内政方面差强人意,外交方面则很难有所突破。军方表示,将在2007年底重新举行大选,以选举产生新的文官政府,恢复民主政治。西方分析家认为,"泰国政治前景仍然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
泰国军人政权面临如下三大挑战:
1、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军事政变及素拉育政府最近出台的一些经济政策开始对外资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外商抱怨军人政府的经济政策朝令夕改,令人无所适从。邻国越南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上升,估计在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外资会对泰国持观望态度,原本打算去泰国投资的资本有可能会流向越南。外资一旦减少,必然会对支撑泰国经济的另一个支柱――出口产生严重影响,这样一来,泰国经济能否保持目前的增长势头就值得怀疑。
2、他信前总理的社会基础-农民是否接受军人政权。前总理他信之所以能够连选连任泰国总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的支持,所以,有一些学者把他信与反对他的民主派之间的斗争形象地比喻为农民与城市资产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军人发动政变掌握政权,并没有解决上述利益冲突,而只是掩盖了这种冲突,一旦进入正常状态,这种利益冲突还会爆发。因此,军人政权面临的一大考验,是如何安抚严重不满的农民。
3、民主派是否继续保持沉默。从本质上看,军事政变和军人政权与民主政治是水火不相容的。泰国的民主力量当前没有与军人发生直接的冲突,是因为他们在反对他信的过程中事实上与军人结成了同盟,他们在长达一年的抗议示威活动中没有达到的目的,军人在一夜之间就实现了。军事政变这种手段是民主派不能接受的,但是,军事政变所达到的目的与民主派所追求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即把他信赶下台,因此,民主派容忍和接受了这一现实。然而,民主派不会长期容忍这种现状,如果军人当局不能兑现原来许下的诺言,即尽快还政于民,那么,民主派一定会重新走向街头,上个世纪90年代初民主派与军人对立的一幕又将重现。 正如一位西方分析家所说的:"泰国政治目前趋于平静,但国家仍然处于分裂的状态,素拉育将军不得不在两个方面同时作战。一方面,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他们是他信的坚定支持者;另一方面,是城市中产阶级,他们走向街头举行各种抗议活动,直接导致他信的下台。……然而,有迹象显示,公众的忍耐已经达到极限,民主运动人士呼吁军人当局全面取消军事管制法(目前为部分撤消),但是,军人当局声称,只有当威胁和平与稳定的因素全部消除之后,才能全面取消军事管制法。国家安全委员会(CNS)还面临着失去他信的反对者的强烈支持的危险,因为国家安全委员会没有采取有效行动以调查他信及其联盟的腐败行为。"
三、 国际关系
在地区内部关系方面,东盟正在加快内部整合的步伐,《东盟宪章》估计在今年年底在东盟首脑会议上将正式出炉,这部宪章如能顺利通过,将对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东盟将放弃过去实行了40年的"东盟方式",转而实行欧盟模式。在地区外部关系方面,有两件事值得关注:一是已经连续举行两届的东亚峰会已经产生和将要产生哪些效果;二是日本与中国在东南亚争相扩大自己的存在和影响力。
1、 东亚峰会。
由东盟发起并且主导的东亚峰会已经连续举行了两届,第一届东亚峰会在2005年12月14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通过并发表了《东亚峰会吉隆坡宣言》和《关于预防、控制和应对禽流感的宣言》。参与这次会议的有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16个国家。会议的主题是"加强合作,增进友谊,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舆论认为,这是亚洲一体化进程中"分水岭式的事件"。2007年1月15日,第二届东亚峰会在菲律宾中部城市宿务开幕。上述16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会议。出席会议的***签署了《东亚能源安全宿务宣言》,提出了东亚地区能源合作的具体目标和措施。迄今为止,以东盟为主导的地区合作形式包括: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地区论坛、三个10+1(即东盟分别与中国、韩国和日本的合作)、10+3(即每年在东盟非正式首脑会议之后东盟与中日韩三国的首脑会议)、欧亚会议、东亚合作高峰会议(简称东亚峰会)。
这些会议形式上看起来非常热闹,各国***忙于出席各种会议,热衷于首脑会晤,频繁地发表连篇累牍的合作宣言和文件,但是,冷静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合作形式真正收到实效的却很少。东盟为什么对举行这些会议那么热心而且乐此不疲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两个原因:第一,东盟内部缺乏凝聚力。长期以来,东盟内部的合作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看起来非常热闹,但真正收到实效的则不多,以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从1992年提出到今,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但东盟内部贸易的比重却一直无法提升,总是在25-30%左右徘徊。东盟内部的安全合作也很难真正开展,因为东盟内部缺乏信任,互相猜疑。早在上世纪70年代,新加坡***李光耀就曾经说过,新加坡与东盟外部的国家的合作比与东盟内部国家的合作要容易得多。这就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东盟内部缺乏合作的动力与诚意。
第二,东盟担心被边缘化。在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浪潮中,东盟担心被正在迅速发展的中国和印度所取代,东盟对美国和日本也保持戒心,因此,东盟希望牢牢地掌握地区合作的主导权,用这些机构和会议来束缚其他大国的手脚,让各个大国愿意而且乐于接受东盟的各种安排。由于东亚地区的大国缺少互相信任,彼此相互猜疑,因此,东盟这种角色也就顺理成章地被接受,并且被一直被奉为领导者。然而,随着地区合作进程的深入,加入地区合作的国家越来越多,东盟这位司机会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越来越难于驾驭地区合作这列正在飞速前进的列车。早在第一届东亚峰会举行前夕,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的一篇社论就表示了这种担心,"东盟这个代表本区域经济体的声音,以后还会有人重视吗?""诚然,随着中国和印度这两个经济引擎的开动,东亚经济将是接下来一股强大力量。然而,东盟在同东亚其他国家洽谈时,作为一个共同经济体的力量,将远远超越10国各自进行谈判的能力。作为彼此的左邻右舍,东盟日后的整体发展也就取决于成员国是否能相互依存、扶持和信任,以同其他强大经济体竞争。东盟标志上紧束在一起的稻穰一旦松梆分散,必然会被刮起的大风吹得无踪影。" 现在看来,东盟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战争对经济的影响
战争,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正义战争包括:奴隶农民起义、阶级、民族、反侵略战争、自卫战争等等。正义战争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与此相反,非正义战争包括:争霸战争、战争、殖民战争、帝国主义战争、侵略战争等等,违背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把人民推向灾难的战争。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这是我们对待战争的根本态度。
自古以来,一般战争都具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原始状态的战争,就是为争夺天然资源等生存条件引起的。到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公社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部落对部落的战争就已经蜕变成抢劫财富和奴隶的行为。进入奴隶社会以来的战争,攻城略地,掠夺资源财富和奴隶的行为日益加剧。古埃及的第四王朝,从公元前2600年起,就把对外侵略战争的目的放在经济目标上,掠夺金、铜矿产和财富。英国自16世纪起推行殖民主义战争政策,到l9世纪侵占了比其本国大150倍的殖民地,到处进行经济掠夺。从鸦片战争起,在百余年中,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并掠夺中国,仅两次鸦片战争,就迫使清王朝割地赔款,丧失 14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等于 14个江苏省的面积。
就战争与经济的关系而言,战争依赖经济,经济为战争提供作战工具和手段,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经济因素,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国家的经济体系、经济设施、经济实力和潜力。国家的面积大小、人口众寡、矿藏多少、地理位置等因素,决定着国家在战争中发展战争力量、开发战争潜力的程度。经济因素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又受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和进行战争的政治目的的影响。同时,经济部门为战争服务的程度,又受国防工业体系和战备交通体系的影响。同时,随着军队、武器的发展,战争强度不断提高,战争消耗随之增大,使战争对经济和国防经济的依赖越来越大。在当今和未来,要打赢现代化的反侵略战争,必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防工业,才能保障战争的胜利。因此,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战争对世界经济的破坏
除两次世界大战外,上世纪40年代末迄今,战争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计其数。以中东为例,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和战争绵延不息,单是大规模的战争即有5次。据不完全统计,5次中东战争共造成10余万阿拉伯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阿拉伯国家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军费开支负担,债台高筑,民生凋敝,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譬如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埃及的工农业生产陷于停顿,电力和原材料供应脱节,许多工厂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苏伊士运河被迫关闭,旅游业不景气,埃及两项重要的外汇收入化为乌有。在生产下降、收入减少的同时,军费开支却急剧上升。作为战胜方的以色列,日子也并不好过。约3万以色列人在战争中伤亡,而长期的政治孤立和军事对峙,使以色列一直疲于应付,苦不堪言,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防范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全民皆兵,多年保持着庞大的军费开支,其国防支出在政府预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1970年至1980年间平均为36%,有些年份竟在40%以上。
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更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双方死亡人数达60多万人,受伤人数95万人,比阿以5次战争伤亡人数的总和还高出许多倍。这场战争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00亿美元,高额军费开支使原本富得流油的两伊入不敷出,国库告急。伊拉克的战争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4%,平均每月支出5亿至10亿美元。伊朗军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平均每月支出近6亿美元。双方一度将摧毁对方经济设施作为军事行动的首选目标,油田、港口、炼油厂、输油管、运油船等均在军事空袭目标之列,两国因空袭而导致上千亿美元的财政损失。伊拉克战前拥有37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战后竟负债800亿美元。两伊停战实乃因为双方都无力再打下去了。1988年8月,霍梅尼宣布无条件接受联合国要求两伊停火的598号决议时曾说:“这是真主的意愿,即使这个意愿是一杯毒酒,我们也得把它喝下去。”
1991年的海湾战争,也是用金钱堆起来的。 不包括军事装备等费用,战争直接消耗是611亿美元。伊拉克战争更是一种高强度战争,每打一天,就可能需要高达5亿美元的资金。事实上,随着现代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战争的高投入、高消耗特征越来越明显。至于战争的消耗,资料显示,平均每消灭一个敌人所花费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为2万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为20万美元,朝鲜战争为55万美元,第四次中东战争为100万美元,上世纪80年代的局部战争为180万美元。伊拉克战争还没有具体数字,但估计要高得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维护和平,反对战争,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伊拉克战事爆发之前,世界经济集中于对不确定的开战时间、战争持续时间以及战事残酷程度的推测。然而,当人们面对战后的伊拉克,环顾世界经济走势时,发现由战争引起的伊拉克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受到严重创伤,全球消费不景气,投资萎缩加重,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交易,经济金融风险更难预测。
美伊战争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的刺激作用。去年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但增长缓慢,今年尽管国际机构预测世界经济要比去年增长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讲,世界经济处于艰难复苏的爬坡阶段。由于目前世界经济本身存在着一些弱点,伊拉克战争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威胁将变得更加严重。去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复苏乏力,特别是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均处于疲软状态。尽管战争可以刺激工业,但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绝对不可依靠战争,这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背离。战争首先破坏了世界经济增长的环境,对包括消费投资、国际贸易、旅游运输等经济活动环境产生负面消极影响。本来“9.11”事件之后,全球航空、旅游、保险等行业处于萧条状态,伊拉克战争无疑将使这些行业雪上加霜。其中航空业蒙受损失最大,战争爆发当天,美国一家规模较小的航空公司夏威夷航空公司就宣布破产。当然,尽管航空业普遍不景气,一些业务“亮点”却依然存在。例如,战争给航空公司尤其是美国公司也带来了特别生意。美国空军空运指挥部的官员说,从去年10月到今年3月间,包括美洲航空和联合航空在内的美国主要商业航运企业获得了军方价值10亿美元的合同,用于向战争地区运送士兵、军需供给和人道主义救援物资。
战争冲击世界石油市场。中东有世界油库之称,原油储量约占世界的2/3。因该地区重要战略地位和巨大经济利益诱人,各大国争相逐鹿中东。而冲突不息,动荡多变的中东局势,几十年来一直是搅动世界原油市场的导火线。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不久,为支持埃及,反对美国资助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决定使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它们宣布实行石油减产,将产油量逐月减少5%,同时大幅提高油价,对美国禁运,并将西方石油公司股份收归国有,大力推行石油国有化运动。这一系列措施导致油价猛涨数倍,许多依赖中东石油为原料的西方工业大国由此蒙受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触发了二战后最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事实上,伊拉克问题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直是制约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之一。布什政府去年表示要以武力解除伊拉克武装以后,因担心战争导致中东地区石油供应中断和发生新的恐怖袭击,西方国家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急剧下跌,导致股市和美元汇率节节下滑,油价大幅攀升。油价飙升首先会增加许多国家的石油进口开支,导致一些国家贸易盈余减少,从而削弱这些国家偿还债务的能力。其次,油价上升会提高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企业效益,还会抬升消费品和能源产品的价格,给一些国家维持低利率以刺激内需的经济政策带来压力。 尽管几年来美国进口中东地区石油在减少,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但油价上涨对美国经济必然产生不利影响。有人认为,油价每涨10美元,美国经济将会下降0.1个百分点,甚至达到0.5个百分点。而对欧盟来说这种影响更明显。欧洲不同于美国,能源进口占80%-90%,而且在成品油市场附加税种类很多,这两个原因会导致欧洲成品油人格涨幅更大。不同于经过新经济转型的欧美经济,东亚经济对于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更高,不确定因素也因此更多。美国经济滑坡将导致消费需求下降,从而减少从亚洲国家的进口,其中包括减少对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亚洲石油净出口国的非石油类产品的需要。
战争刺激工业。
战争可以刺激工业,如两次世界大战为美国日后的繁荣立下汗马功劳。在海湾战争彻底结束后的1993年,美国商拿到了价值200亿美元的订单,比战前的1991年和1992年都翻了一番。此次对伊拉克战争硝烟才起,敏锐的美国商已经嗅到了商机。军事专家认为,一般来说,经过实战考验的武器,相对于新开发的武器,销售量在3倍以上。而自海湾战争结束后,很多新型武器自研发出来后一直“待字闺中”,这次终于有机会亮相。而由于通讯的发达,美国的各种传媒,特别是电视,将伊拉克战场上的情况不间断地送到世界各地观众面前。除了关注战事进展,美国的电视屏幕,活脱脱地成了各种新型武器的展台。商们认为,对于宣传武器,没有比一群英武的年轻人在战场实地演练效果更好的了。所以美国媒体开玩笑说,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现在是美国商最好的代理。但《华尔街日报》的文章说,对伊拉克的战争将无法像以往的军事冲突那样对经济产生推动。军事研究和开发项目已不具备过去的强大商业副效应,而战争的负面效应,包括消费者信心的急剧下降、股市下跌和公司不愿进行投资等,远远超出了军费开支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对伊拉克战争的担心已经导致美国在2002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仅为0.7%。
战争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将造成严重影响。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石油依赖进口,如果油价长期居高不下,将加重它们的进口负担,增加生产成本,加剧通货膨胀,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如果战争导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陷入困境,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将受到影响。而亚洲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出口,美国又正是亚洲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场。由于中东地区局势可能出现长期不稳定,这将影响在那里工作的大量亚洲国家劳工的就业机会及他们寄外汇回国。以菲律宾为例,在海外就业的菲律宾劳工人数约有700万,其中140万至150万在中东地区。菲外劳每年70亿至80亿美元的汇款,不但是菲律宾外汇主要来源之一,而且也是支撑国内个人消费的一大支柱,对菲经济发展贡献极大。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经济增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周期。对于经济增长最直接的影响还是源自经济内生因素,而不是人们对战争的担心和战争的影响本身。就伊拉克战争而言,不大可能改变目前的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因为战争仅是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众多因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而已。
石油价格什么时候会下降
如果放开油价用价格杠杆降低需求,但这会产生不可收拾的通胀
进口越强劲,“倒挂”越强烈。中国国家发改委的消息,随着国际市场油价持续大幅度攀升,特别是今年2月中旬以来涨速加快,国内成品油与原油价格倒挂矛盾加剧,企业加工和进口亏损严重,大部分地方炼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供求矛盾突出。
今年4月初,中石化集团公司总裁苏树林在香港业绩发布会上说,中国石化2008年前3月所生产的汽油每吨亏损人民币2162元,而柴油每吨亏损超过3000元。
中国对石油价格是否涨价一直面临着国际上不断加大的压力,要求其削减石油补贴。西方国家指责中国实行价格管制措施,人为地刺激了石油需求。
但中国的学者并不认为,是中国对石油需求的增加,导致了油价过快上涨。主因是美国四大投行在石油期货市场的操作,导致过快的增长。欧佩克很多成员国也这样认为。
6月22日,在沙特举行的国际石油大会上,欧佩克很多成员国把油价上涨归咎于地缘政治因素和几大投行的投机行为而致,表示应该采取行动遏制“炒家”。欧佩克轮值主席、阿尔及利亚石油部长哈利勒认为,现在全球油价的价格与供求关系的基本面无关。
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加大,导致了油价上涨。这样的不同看法,导致大会很难取得一致性意见。
IEA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报告称,较高的石油价格会给那些仍然寻求通过政府补贴,来保护其消费者的发展中国家带来繁重的负担。中国不得不提高油价遏止倒挂,同时还不得不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油价还会疯涨吗?
尽管成品油价格调整部分地缓解了中国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的倒挂矛盾,但是中国成品油涨价尚不会对国际油价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国际油价上涨的一个关键因素是金融资本在国际商品市场的兴风作浪。
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后资本大量向外驱赶,其中有相当多的资本从金融市场到了商品市场,推高了商品市场的价格,而石油期货就在其中。目前,国际原油市场的投资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前是石油企业规模很大,金融机构非常渺小;现在正好反过来,一个对冲基金就能达到上千亿,能控制石油公司的股票流通。
对这次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对成品油提价,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是在冒通货膨胀的险。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中国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上涨10%,将导致广义CPI通胀率上升0.3%到0.4%。
自去年7月以来,由农产品价格推动的中国通胀水平持续走高,今年4月CPI达到8.5%。如果放开油价将推动新一轮通胀高潮,并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尤其是提高了化肥、农药、收割、运输等成本,粮价若不随之上涨则可能引发抛荒危机,为明年的物价埋下“弹”。但是,燃油补贴也要付出巨大的财政代价,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已放开燃油价格,印度在近期削减了燃油补贴,将汽油和柴油价格提高了10%左右,毫无疑问,这将面临更大的通胀危机。
中金公司研究部报告亦认为,本次调价之后中国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水平接轨仍有60%上调空间,但是比起一次性到位的大幅上调,政府通过目前这种分步调价方式乃是最优做法。这样既可逐渐理顺能源价格,又能在国际油价可能的回落过程中起到避免超调的作用,未来这一分步改革进程应继续。
国家发改委的一位发言人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中国石油有进一步提价的可能。看来石油近期下降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论当代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
一、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中需要关注的“三高”风险
(一)石油价格高对世界经济增长构成损害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节节上升,上半年石油价格已经从去年的平均每桶30美元上涨到40美元以上。6月初油价最高升至42美元,创出1983年以来的新高。油价高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反复调整生产。欧佩克决定自4月份起把日产原油的上限减少100万桶。这给市场带来了冲击,引致石油价格猛涨。石油输出国组织不得不于6月3日同意增加原油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从8月开始每天多生产50万桶,以对抗能源价格攀升,油价才稍稍回落至每桶38美元左右的水平。但全球能源研究中心预测下半年油价整体水平仍会居高不下。二是地缘政治风险所致。今年以来中东局势依然不稳,伊拉克油储占全球第一,但其国内战火不熄,市场担忧其政权移交后,内部政局很难平稳,结束动荡遥遥无期。以色列的沙龙政府及执政的利库德集团的强硬姿态使人们对巴勒斯坦形势的前途日益担心。在产油大国沙特,针对外国人和政府机构的恐怖事件接连发生,这也向世界表明了中东原油供给方面的潜在风险。估计因中东形势不稳导致的原油风险溢价达5-10美元。三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升温,主要国家原油需求增加。国际能源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创16年新高。从能源耗费角度来看,美国位居工业化国家之首,5-6月又是美国传统用油高峰。在亚洲,由于极高的经济增长率与经济的高能耗特征,对石油需求的增长率很高。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去年每天的原油需求量为550万桶,超过日本。今年国际能源机构又上调了中国每天的石油需求增长。印度对石油的需求量也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亚洲占了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量的90%。
油价上升将损害全球经济的增长。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会造成伤害。国际货币基金(IMF)报告指出,油价在一年内若上涨15美元,将直接减少世界经济增长1%。如果油价持续保持在每桶40美元左右的高位,美国的经济增长将降低0.3个百分点。国际能源机构发表的报告指出,油价每上升10美元,全球经济增长将减少0.5个百分点,亚洲整体经济增长率下降0.8个百分点。欧元区12国所需的石油70%以上依赖进口,油价上升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同时还给欧元区带来了通胀压力,对于正处在经济复苏时期的欧元区来说,油价上涨也不是福音。随着油价的飞升,全球通胀压力正在增加。天然气和煤炭价格也随之上涨。这些动向也会直接影响化工产品的价格。
(二)世界初级产品价格高削弱经济复苏势头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快速复苏的轨道,原料和燃料等初级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价格明显上扬。这使得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同时带来通胀风险。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2003年,全球燃料的平均价格上涨了16%,非燃料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了7%,其中金属价格上涨了12%。由于制造业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已经推动了物价上涨。原材料价格上升和美元贬值使美国2004年头三个月消费价格按年率计算上升了5.1%,大大高于2003年全年的1.9%。国际市场许多商品价格大幅攀升或转升,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由于受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加快影响,市场需求激增,加之一些产品库存下降,供应呈紧,世界有色金属价格多有飙升,一些商品如锡等价格甚至更升达其14年来的最高水平,有色金属价格的总体水平也升达9年来的新高。韩国、日本、中国等一些亚洲国家对钢材的需求猛增,特别是三国造船企业2004年的新船完工量都将创历史新高,对厚钢板的需求尤大,引起厚钢板价格飞速上涨,目前已升达1998年以来的最高价位,钢材的总体价格水平也已突破每吨500美元大关。
二是由于受气候不良影响,2003/04年度世界大豆的产量将较上年度减少4.8%,美国大豆产量更将剧减12.3%,世界大豆及豆油价格随之出现猛涨,目前甚至已分别涨达其历史最高水平和20年来的最高价位。因菲律宾、印尼产量减少,2004年上半年全球椰油市场预计也将出现约30万吨的供应缺口。
三是原料或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支持了半成品、成品或下游产品价格的提高。如原油价格上涨带动一些石化产品如乙烯、石脑油、汽油和聚氯乙烯等价格上涨;天然橡胶价格上涨带动轮胎价格上涨;废钢、焦炭和铁砂等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钢材价格的上涨。
(三)调高利率增加世界经济复苏的成本
美国联邦储备局自2001年连续13次降息,短期利率从6.5%下降到目前的1%。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强劲增长连续三个季度的GDP增长在4%左右,4月份通胀水平达到4.4%,1%的利率水平已不适于美国。美联储在6月30目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提高利率0.25个百分点。预计一年内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将由1%提升到3%,美国住房贷款利率会由5.5%上升到7.5%。加息不仅对美国的投资、股市、消费及美元汇价产生影响,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直接投资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利率提高将增加企业的筹资成本,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受损。在美国的超低利率背景下,购买其他国家股票的美国机构投资者开始回归美元,进而影响世界金融市场。由于预期美国加息,今年以来东京市场、日元汇率均急剧下跌。亚洲其他地区股市也在下跌(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的主要股票指数从年初以来都跌入低价范围。香港恒指跌17%,台湾加权指数跌16%,韩国综合指数下跌15%。)拉美股市和汇市也纷纷下挫。
其次,由于预测美国将提高利率,世界资金流向正在发生变化。日美利差的扩大也会加剧资金从日本转向美国的势头。由于担心利率上调,使筹措资金的成本增大,一部分资金开始撤回,新兴市场上债券也开始软化。2003年新兴市场国家获得1400亿美元的外国投资,利率上调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引资成本提高,因此可能加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
第三,美国利率的上调从理论上分析应带动美元汇价的上升。但是从过去十几年的情况看,1988-1989年,美联邦基金利率从7%升至10%,1999年2000年,利率由5%升至6.5%,美元汇价是上升的;而1994年-1995年利率从3%升至6%,美元汇价却跌至历史低位。因此,单一利率趋势难以判断美元走势,主要是看贸易形势和其他经济指标。从目前的情况看,贸易逆差依然会拖累美元,若美国贸易逆差随着美国经济增长而扩大,而美国无法抵消赤字扩大,美元仍会存在贬值的压力。过去几个月美元的回升是基于对美国加息的预期。
第四,由于已经预见到美国将提高利率,且幅度不会很大,因此,提高利率对亚洲不会造成很大的威胁。不过,随着通胀的抬头,亚洲国家也有可能追随美国加息。这也会影响其经济和外资的流入。工业国利率上升和新兴市场国家债务的迅速上升带来的财政困难都将削弱全球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的好转和国际贸易的回升为中国出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今年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头5个月出口增长33.4%。其中,中国对美欧日三大市场的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3.3%、38.4%和22.0%。
1、随着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国内投资需求进一步拉动,企业对生产资料采购将大幅增加,从而给中国相关产品出口带来机遇。今年1-5月,我国对美国出口432.3亿美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工业制成品增长了36.2%,机械和运输设备的出口增幅最大为47.9%。2004年1-5月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240.9亿美元,同比增长30%。
尽管美国经济尚好,但如何保障充分就业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制造业的失业人口达270万。为大选政治服务,争取制造业的支持显然成为美国民主党和共和两党最紧迫的需要。彩电、家具、纺织和服装等均属制造业行业,而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美国藉此对中国的反倾销诉讼案件随之不断发生,预计下半年围绕政治问题产生的贸易摩擦仍将延续。
2、1-5月中日双边贸易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日本向中国出口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3.8%、14.8%、22.8%和18.8%。日本的国内需求重新焕发了活力,对进口需求也会逐步增大。而中国目前是日本第一大进口国,必然会从中受益。2004年1-5月日本从中国进口分别增长了9.6%、5.2%、25.5%和12.9%。日本从中国进口的最主要三种产品为:机械设备、纺织品和食品。其中占进口比重最大的机械设备(占比几乎为40%)增幅都在20%左右,3月份更是达到了41.9%。
3、一季度,中国对欧盟出口200.4亿美元,同比增长41.7%;欧盟成为中国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其中中国对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荷兰5国出口占中国对欧盟总出口的76.5%,同比分别增长38.9%,42.4%,67.4%,23.9%和40.5%。中国对欧出口面临的不利因素是,欧盟委员会2001年12月10日、2003年5月8日和12月23日三次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普惠制”毕业,取消了16类中国对欧出口产品的普惠制待遇。而与此同时欧盟仍然给与其他国家的相关出口商品以普惠制待遇,中国有关对欧盟出口商品在与来自这些国家商品的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4、今年5月1日欧盟实现的东扩,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统一和稳定的市场。如今,只要我产品进入欧盟任何一个成员国,就可以进人其他成员国市场,而中国企业在10个新入盟国的生意相对较多,东扩为我企业进入欧盟老成员国市场提供了机遇;且由于欧盟运作规则将实现统一,我企业对欧盟贸易在手续上也将趋于简化,从而为我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更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同时,由于东扩前10个新入盟国的工业制成品关税普遍高于欧盟的平均水平(3.6%),欧盟东扩后要适用欧盟统一税率,将使中国出口产品包括钟表、玩具、游戏、体育用品和人造珠宝等可从对新入盟国家的贸易中获得相对较低的欧盟关税税率,减少我产品成本。此外,欧盟东扩后,随着新入盟成员国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其劳动成本将有较快增长,也有利于我产品价格竞争力的保持和增强。当然,欧盟新增的10个成员国对老欧盟成员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与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结构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不排除挤占我部分产品在欧盟(主要是德、法等欧元区国家)市场的份额的可能性。
(二)国际商品市场发展给我国企业出口带来了新商机
世界商品贸易的回升和增长,价格大幅上行,给我国企业出口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1、世界信息技术产业市场前景向好。2003年世界半导体的销售额全年增幅达18.3%,2004年则更将出现加速发展的势头,增幅可望大大高于上年,达到29%,销售额预计将可基本恢复到2000年网络泡沫高峰期的水平。随着市场的恢复和加速增长,半导体的价格也有明显上升。作为IT业两大增长引擎的电脑和手机市场,情况也大体如此。我国以工厂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当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纺织品服装后配额时代的到来,将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带来新的广阔空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长期来虽不断有所增长,但国外相关配额限制仍不失为影响我出口扩大的一个主要因素。如据WTO统计,1995年至2002年7年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增加了62.9%,在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自12.2%增至17.5%,即增长了5.3个百分点,但由于受纺织品服装配额限制,同期我纺织品服装在美国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仅增长了0.9个百分点。WTO《纺织品服装协议》有关纺织品服装配额的规定将于2004年年底终止。为此,许多海外客商认为,对与中国企业做贸易的空间将会更大。据我今年春季广州交易会纺织商会统计,本届交易会到会的客商比往届有明显增加,许多还是首次到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明年配额取消后,一些国外采购商看好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希望到广交会进行考察,建立新的供货渠道。
3、在世界有色金属市场需求回升,价格不断上涨下,锡市场供应连年不足,铅、锌供应也呈短缺,2003年以来价格分别都有飙升,是我扩大出口的大好时机。世界有色金属价格总的说来在经2002年的小幅回升后,2003年乃至目前价格出现大幅走高。在此背景下,世界锡的价格2003年也有大幅度上行。如2003年12月,锡的价格为每吨6057.62美元,较上年同期猛升43%,2004年以来,截至4月份,较上年12月又再升47.8%。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锡的消费不断增长,市场连年产不敷消,供应严重不足。如据统计,2001年世界锡的消费较上年增长0.3%,2002年为增3.8%,2003年增6.2%,2004年预计还将再增4.1%,而同期世界锡的生产平均年增约仅1.3%。在此情况下,锡市场生产不敷消费的数量2001年为500吨,2002年为2900吨。2003年陡增达24800吨,2004年预计更将增达30400吨。世界铅、锌市场也大体如此。继2001年至2002年或2003年供应明显过剩之后,2004年世界铅、锌市场据预计也将分别面临12.5万吨和10万吨的较大供应短缺。
(三)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强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购买力平价最新公布的计算结果,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2.6%,排在美国和欧盟之后。美国和欧盟分别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1%和19.9%。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世界经济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发达国家从廉价劳动力生产的进口产品中受益,同时对高科技产品和服务有了更大需求。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将看到对中国出口机会的增加,包括初级产品和制成品。
去年中国进口增长34%。今年1-5中国进口增长41%,明显高于出口增长率(33.4%)。特别是从美欧日三大市场的进口增加明显。
中国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将不仅影响中国本身,还影响世界其他地区。亚行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钢材、锑、锌、白金、钢和铁矿最大的消费国;是铝和银第二大消费国,是镍的第三大消费国,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的石油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并占2003年全球石油需要增长的35%。中国还生产全球50%的照相机,30%的空调机和电视机。中国已成为东南亚的主要贸易伙伴(去年从这一地区进口4130亿美元)。中国从韩国、新加坡和泰国的进口增长了50%,从菲律宾的进口增长了一倍。今年1-5月,中国从东盟进口增加了41.7%。2003年日本出口增长的80%源于中国。亚行估计,今年全世界15%的增长将来自中国。中国宣布紧缩贷款的消息后,亚洲、欧洲和拉美的股市暴跌,农矿产品价格也大幅下跌。中国经济的急剧调整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冲击。雷曼预计,如果中国经济硬着陆,其他亚洲新兴经济的GDP将下跌三个百分点。如果日本的GDO增长下跌半个百分点,足以破坏日本经济脆弱的复苏,通缩也会恶化。
东南亚地区投资环境的综合评价研究
东南亚地区形势
中国东盟资讯网 www.cainfo.com.cn
[关键词]东南亚 东盟 经济与政治 国际关系
一、 经济
1、走出金融危机,步入新的经济增长期。
经过10年的努力,东南亚国家已经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重新步入新的增长时期。从一些指标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各国的各项经济指标已经恢复或者超过1997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例,在1996年,即金融危机爆发前一年,东南亚10国的GDP总量为7254亿美元(按当前价格计算,下同),1998年大幅度下降到4725亿美元,2005年已经达到8843亿美元,已经略为超过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印尼和泰国在金融危机前的1996年,GDP总量分别为2273亿美元和1821亿美元,金融危机后第一年(1998年)分别下降到978亿美元和1127亿美元,到2005年,印尼已经略为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达到2802亿美元,泰国则接近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为1762亿美元。进出口贸易和外资是东南亚经济的两大发动机,两个方面均已经恢复或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在1996年,印尼和泰国的出口总额分别为538亿美元和558亿美元,1998年则下降到488亿美元和494亿美元,到2005年则分别上升到856亿美元和1096亿美元。再看外资的情况。在1996年进入东南亚10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量为258亿美元,2000年时下降到低谷,只有86亿美元,此后逐年恢复,到2005年达到380亿美元,远远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东南亚地区宏观经济形势不断好转的主要原因,除了各国国内进行经济调整与改革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有利的国际和地区经济环境,尤其是东南亚的两翼,印度和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成为带动东南亚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指标(2005年)
国 别 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前价格计算) 商 品 贸 易 (亿美元) 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量
总额(亿美元) 人均(美元) 出口 进口 进出口总额 (百万美元)
文莱 95.3 25751 63.7 15.0 78.7 288.5
柬埔寨 55.2 404 30.9 28.2 59.2 381.2
印尼 2802.7 1278 856.7 577.0 1433.6 6107.3
老挝 28.7 479 1.7 7.0 8.8 27.7
马来西亚 1308.6 5008 1404.7 1142.1 2546.8 3964.8
缅甸 111.7 199 31.2 16.3 47.6 71.8
菲律宾 984.1 1154 412.6 474.2 886.7 1132.5
新加坡 1167.1 26880 2298.0 2001.6 4299.7 20080.5
泰国 1762.1 2720 1096.2 1179.9 2276.1 4007.8
越南 528.1 635 285.8 325.9 611.7 2020.8
东盟10国 8843.5 1582 6481.5 5767.4 12248..9 38082.9
资料来源:根据东盟秘书处提供的统计资料整理。
2、近期和中期经济前景乐观。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从2002--2006共五年的时间里,东南亚整个地区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5.5%,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在2007年估计可以达到5.7%。在上一年,越南和柬埔寨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老挝的经济增长情况也超过了预期,与这三个国家相比,4个老东盟成员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经济增长速度则要逊色一些,主要原因是持续的高油价、坚挺的利率等。印尼经济去年虽然面对高通胀率和高利率等不利影响,但仍然取得了5.4%的增长率,政府当局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抑制通胀率和降低利率,有助于整个经济环境的好转,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估计可以达到7%以上。泰国在去年的经济增长率估计为4.7%,主要得益于公共投资的温和增长与出口的快速增长,泰国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在2007年可以提升至5.5%。马来西亚经济增长率在去年为5.5%,今年预计为5.8%,私人投资和出口的增长,以及第九个马来西亚发展计划启动而带动的公共消费的增长,是推进马来西亚增长的主要动力。菲律宾的经济增长速度较慢,2006年为5%,主要是受农业歉收的影响,如果年成好,农业能够增产和增加投资,在2007年估计可以达到5.3%。受强劲的电子产品出口和国内需求持续恢复的刺激,新加坡经济增长率在2006年达到7.9%%,大大超过亚洲开发银行原来预期的6.1%。在去年和今年,越南可以达到8%以上的增长率,柬埔寨为6.3%,老挝在去年的经济增长率为7.3%,今年预计为6.5%。据亚洲开发银行专家的研究,从中期看(2006--2010年),只要投资环境继续改善,印尼的经济增长速度估计可以保持在6%左右,泰国则在5-6%之间,马来西亚约为5.5%,菲律宾约为5%,越南则仍然是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今后几年的平均增长率估计可以达到7.5-8%,老挝估计为6-7%,柬埔寨为6%,新加坡则会维持在4.5-6.5%之间。
与亚洲开发银行专家的估计基本相同,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组织的专家对东南亚国家经济前景的估计也是比较乐观的,他们认为,今后几年地区和和经济形势向好,全球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4-5%之间,经合国家为2-3%之间,中国则高达9-10%左右,油价则稳定在50-60美元之间,从而为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详见下表)。
东盟国家经济形势预测
2005(a) 2006(b) 2007(c) 2008(c)
文莱:
经济增长率(%) 0.4 - - -
通胀率(%) 1.2 - - -
柬埔寨:
经济增长率(%) 5.8 5.4 5.0 -
通胀率(%) 5.0 4.2 3.8 -
印尼:
经济增长率(%) 5.6 5.3 5.9 6.2
失业率(%) 10.3 12.5 12.3 12.9
通胀率(%) 10.5 13.2 6.9 6.1
老挝:
经济增长率(%) 7.3 7.2 6.8 6.5
通胀率(%) 7.2 6.2 5.8 4.9
马来西亚:
经济增长率(%) 5.2 5.6 5.3 5.4
失业率(%) 3.6 3.7 4.1 4.0
通胀率(%) 3.0 3.6 3.4 3.3
缅甸:
经济增长率(%) 5.0 2.6 2.5 2.9
通胀率(%) 9.4 21.4 27.7 26.7
菲律宾:
经济增长率(%) - 5.6 5.5 5.3
通胀率(%) - 6.4 5.1 4.9
新加坡:
经济增长率(%) 6.4 7.5 4.6 4.5
失业率(%) 3.1 3.1 3.0 3.0
通胀率(%) 0.5 1.0 1.0 1.1
泰国:
经济增长率 4.5 4.1 4.4 4.5
失业率(%) 1.8 1.8 2.0 2.0
通胀率 4.5 4.6 3.4 3.0
越南:
经济增长率(%) - 7.8 7.1 7.3
通胀率(%) - 7.5 5.1 4.9
a、实际数据;
b、估计;
c、预测。
资料来源:根据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组织编辑出版的东南亚各国国家报告整理
近年来,东南亚经济出现两个亮点,那就是越南和印尼。
在2006年,经过11年的谈判与努力,越南终于成为WTO的第150个成员。在过去5年,越南的经济总量几乎翻了一番,过去10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25%,2006年为8.2%,10年间人均GDP翻了一番,是亚洲国家中除了中国之外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许多经济分析家预测,越南加入WTO之后,将进一步促进越南外贸的增长和加速外资的进入,其经济增长率甚至有可能超过中国。即使是在加入WTO之前,进入越南的外国直接投资已经大大超过其东南亚邻国,包括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一些经济分析家还指出,由于越南加入WTO之后,与各成员国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使外资在越南感到更加安全,而在另外一些东南亚国家,却出现了不利于外资的一些迹象,这就会使得一些原本在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外资也会进入越南。在吸引外资方面,与其他东南亚邻国相比,越南还有一个更加吸引人的地方,或者说是更具竞争力的地方,那就是越南拥有大量的更加廉价的劳动力。据日本国际贸易组织在2006年的统计,越南劳工的最低月工资仅为50美元,比其他亚洲邻国要低得多,印度为74美元,印尼为92美元,菲律宾为135美元,泰国为110美元,中国南方为92美元。 在2006年5月15日至6月29日,越南第一届国会第九次会议在河内举行,会议批准了《2006--2010年越南社会发展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要为越南基本建成现代化工业国家奠定基础,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2000年的2.1倍,5年内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7.8-8%,力争达到8%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1050-1100美元(按照现行价格计算)。
印尼近年来虽然遭遇许多天灾人祸,但经济形势却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在强劲的出口和私人消费的刺激下,加上低利率的支撑,印尼去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5.4%。出口快速增长是支撑印尼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据印尼统计局的统计,在2006年上半年总出口量达469.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5.14%。其中以未加工的原料占的比率较高。在上半年,棕榈油、煤炭、树胶及其产品的出口增长最快的,占整个上半年出口总量的46.69%。在2006年8月,煤炭出口量比上个月增加46%,出口价格增加9.8%;棕榈油出口量增加30%,价格增加3.95%,树胶出口量增加14.7%;价格增37%。
外资是促进印尼经济复苏的另一大发动机。近年来,进入印尼的外国投资出现恢复的势头,据印尼投资管理委员会的统计,在2005年,外国直接投资增加了18%,达到139亿美元,而邻国马来西亚只有22亿美元。同年,国内投资增加300%,达157万亿印尼盾(约173亿美元)。《》的记者这样写道:"强劲的出口和经济增长刺激印尼股市指数增长了55%,成为全球第三大最活跃的股票市场。尽管这个国家被人们称为恐怖主义的避难所,政府管理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总的而言,这个国家的政治已经趋向稳定,宏观经济环境正在得到改善,印尼有可能为2007年的整个地区经济与政治稳定带来积极利好的因素。" 笔者认为,今后几年印尼经济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条件基本具备,这些条件包括:苏西洛政府基本上消除了危害政治稳定的各种隐患,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了政权;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尤其是实现地方自治,将极大地调动各个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一些资源丰富的外岛地区将有可能首先起飞;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改革,印尼许多潜在的优势将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现实的动力,如丰富的自然资源,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等等。
二、 政治
近年来上台的新***,包括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印尼总统苏西洛、马来西亚总理巴达威,已经逐步巩固了自己的政权,他们的统治艺术逐渐变得娴熟,驾驭国家的能力得到了提升,逐渐得到了人民的认可。担任第二届国家***的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和柬埔寨政府首相洪森在政坛上可谓驾轻就熟,如鱼得水。越南***加快了干部年轻化的步伐,党政***又出现了新面孔。泰国发生了没有流血的军人政变并且迅速成立了过渡时期的政府,军人政府答应会尽快举行新的选举,把政权交还给文官。缅甸军人政府在迁都之后,与外界的交往更加具有了神秘的色彩,最近又传闻在高层***之间出现不和。
2007年的东南亚政治有两大热点值得关注,即印尼和泰国。
观察东南亚政治,首先还是要看印尼,作为东盟的最重要的成员国,如果印尼实现了政治稳定,整个东盟和东南亚地区也就基本稳定了。苏西洛总统执政已经两年,在他执政期间,经济逐渐走向复苏,随着亚齐问题的和平解决,地方分裂势力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苏西洛在内政与外交各方面均逐渐走向成熟,人民已经接受了他。印尼一家民意调查机构在2006年10月举行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对苏西洛政府的满意度达到67%,同一家机构在上一次(2006年4月)的一次民间调查结果中,民众对苏西洛政府的满意度只有55%。 民众满意度的提升对苏西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苏西洛所在的政党民主党(DPR)在国会中是少数党,民众满意度的提升表明他的执政基础得到了巩固,具有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外国分析家认为,苏西洛政府的民众满意度提升主要源于如下两个方面:一是长期困扰印尼中央政府的亚齐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二是他在反对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方面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得到了人民赞赏。但是,人民对他的支持并不是永远的,也并非无条件的。2007年是其执政的第三个年头,这是一个关键的一年,人民继续支持他的条件,是他能否继续促进更多的投资,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改进社会福利。今后几年,对苏西洛政府的考验可能来自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消除贫困。印尼经济近年来虽然能够保持平衡增长,但是,政府在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减少贫困方面却乏善可陈,受到广泛的批评。反对派批评道,苏西洛政府曾经许诺要在任期内使贫困率有显著的下降,但是,现在他的任期已经过半,这方面却没有取得多大进展,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据世界银行的估计,在印尼22000万人口中,目前仍然有42%的人每天收入只有1-2美元。 因此,如果在近年内,苏西洛政府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摆脱贫困,人民在下一届大选时,就会以选票来发泄自己对现政府的不满,苏西洛连任的可能性就会受到消极的影响。如果苏西洛政府能够在最近两年内在经济上取得突出的成绩,实际上就是为竞选连任下一届总统作了最好的准备。
二是如何赢得2009年大选。按照印尼的宪法,印尼将在2009年选举新一届的总统和进行国会改选。苏西洛政府的现任副总统卡拉可能是苏西洛竞选连任的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卡拉是现在的国会中最大政党专业集团的主席,苏西洛请卡拉出任副总统,与国会中最大的政党结成执政联盟,从而壮大了执政力量。但是,在另一方面,卡拉也对苏西洛形成了很大的掣肘,因为苏西洛所在的政党民主党是一个小党,而专业集团是一个制度化程度很高的老党,如果卡拉不配合,苏西洛便很难有所作为。卡拉和他领导的专业集团是否合作,不仅对现任政府如何运作有重大影响,而且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2009年大选。印度尼西亚大学政治研究中心资深学者Eep Saefulloh Fatah 认为,"卡拉是一把双刃剑"。"掌握了专业集团,是苏西洛--卡拉政府重要的政治资源,卡拉领导的专业集团,离开了与斗争民主党结成的民族联盟,投向支持政府的人民联盟,民族联盟因此散伙。专业集团在国会是支持政府各种措施的最大力量,包括不受民众欢迎并带有高风险的政策, 比如说抬高燃油价。专业集团联合其它支持政府的政党,使斗争民主党和民族使命党变成边缘化和没有力量的反对派。卡拉证明了他拥有重要的政治资源, 而且他还是领导者。这一资源扩大和增强了政府在国会的政治地位。但是,这并不是免费的反而是昂贵的。……从政治上,苏西洛更需要卡拉,而不是相反。对苏西洛来说,卡拉是双刃剑,一刃对着政府的政治对手,另一刃却对着苏西洛自已。卡拉对苏西洛是重要和有用的政治资源,但也是必须警惕和危险的政治威胁。从特殊的政治地位来看,卡拉是苏西洛最好的搭档,也是2009年大选有潜力的竞争对手。在这里,我们谈的不是卡拉个人,而是他背后的政治资源。卡拉个人在2009年大选,可能并不太有希望,他也不是苏西洛的竞争对手,但是,作为专业集团的'驾驶员',卡拉是苏西洛的最大威胁和民主党的绊脚石。"
三是如何应对在地方自治的过程中出现的权力再分配,在中央与地方权力之间寻求新的平衡。根据新的有关法律规定,印尼各级地方政府首长均通过选举产生,实行地方自治。到2008年年底止,将在33个省、354个区和91个市举行地方选举。从2005年1-6月,已经举行了213场地方选举,包括7个省级选举和216个区与市级选举。从2005年6月开始出现一段时间的摇摆不定,2007年将在另外7个省和78个区、市举行地方选举。在地方选举中,传统的民族主义政党占有较多的优势,伊斯兰政党则稍逊一筹。竞选各方并没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色彩,个人的形象和魅力在竞选中仍然发挥主要作用。迄今为止,在已经举行的地方选举中,专业集团是主要的赢家,它赢得了约三分之一地方首长席位,但专业集团主要是在印尼东部地区取得了胜利,而在爪哇的政治心脏地带却没有明显的收获;斗争民主党在几个重要的地区有较大的收获,包括西苏门答腊、北苏威拉西、中加里曼丹、东爪哇的重要城市泗水、马鲁古的安邦;在伊斯兰政党中,只有正义党(PKS)表现比较突出,在首都雅加达特区管辖下的一个郊区城市-德波市(Depok)取得胜利。各个政党在地方选举中的权力分配也大致反映了这些政党在全国的力量对比关系。
泰国军人政府是东南亚政治的另一个热点。2006年9月19日,泰国军方发动了泰国近代历史上74年来的第18次政变。已经长达15年没有干预政治的泰国军方又重新走向政治舞台,掌握政权。泰国军人有干预政治的传统,但是,这个传统在1992年民主运动之后中断了,从此,一直是由文官执政,在这10多年时间里,军人没有再跑到前台来干预政治。许多研究泰国问题的学者据此断言,泰国已经结束军人执政的历史,军人告别政坛,回到军营中去,泰国政治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民主的时代。上述判断的最大失误,就是低估了泰国军人干预政治的能力与传统,过高估计了泰国民主政治的力量与稳定性。在泰国政治发展史上,泰国军人一直有干预政治的传统,而民主的基础却非常脆弱。不管是民主政体还是君主立宪政体,抑或是军人政体,都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的统治的一种方式,当统治阶级没有办法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式维持自己的统治时,就一定会改变治理的方式。在泰国,当民主派与他信政府的对立发展到势不两立时,军人出来收拾局面,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性的选择。军人执政虽然名声不好,但总比国家与社会失去控制和处于无序的状态要好得多。
在成功地夺取政权之后,由军方***组成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表示,给他们一年的过渡时期,以恢复国家的团结和制定新的宪法。军方迅速组成了以前退休将军素拉育为总理的过渡政府,从该政府在最近几个月的表现看,内政方面差强人意,外交方面则很难有所突破。军方表示,将在2007年底重新举行大选,以选举产生新的文官政府,恢复民主政治。西方分析家认为,"泰国政治前景仍然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
泰国军人政权面临如下三大挑战:
1、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军事政变及素拉育政府最近出台的一些经济政策开始对外资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外商抱怨军人政府的经济政策朝令夕改,令人无所适从。邻国越南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上升,估计在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外资会对泰国持观望态度,原本打算去泰国投资的资本有可能会流向越南。外资一旦减少,必然会对支撑泰国经济的另一个支柱――出口产生严重影响,这样一来,泰国经济能否保持目前的增长势头就值得怀疑。
2、他信前总理的社会基础-农民是否接受军人政权。前总理他信之所以能够连选连任泰国总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的支持,所以,有一些学者把他信与反对他的民主派之间的斗争形象地比喻为农民与城市资产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军人发动政变掌握政权,并没有解决上述利益冲突,而只是掩盖了这种冲突,一旦进入正常状态,这种利益冲突还会爆发。因此,军人政权面临的一大考验,是如何安抚严重不满的农民。
3、民主派是否继续保持沉默。从本质上看,军事政变和军人政权与民主政治是水火不相容的。泰国的民主力量当前没有与军人发生直接的冲突,是因为他们在反对他信的过程中事实上与军人结成了同盟,他们在长达一年的抗议示威活动中没有达到的目的,军人在一夜之间就实现了。军事政变这种手段是民主派不能接受的,但是,军事政变所达到的目的与民主派所追求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即把他信赶下台,因此,民主派容忍和接受了这一现实。然而,民主派不会长期容忍这种现状,如果军人当局不能兑现原来许下的诺言,即尽快还政于民,那么,民主派一定会重新走向街头,上个世纪90年代初民主派与军人对立的一幕又将重现。 正如一位西方分析家所说的:"泰国政治目前趋于平静,但国家仍然处于分裂的状态,素拉育将军不得不在两个方面同时作战。一方面,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他们是他信的坚定支持者;另一方面,是城市中产阶级,他们走向街头举行各种抗议活动,直接导致他信的下台。……然而,有迹象显示,公众的忍耐已经达到极限,民主运动人士呼吁军人当局全面取消军事管制法(目前为部分撤消),但是,军人当局声称,只有当威胁和平与稳定的因素全部消除之后,才能全面取消军事管制法。国家安全委员会(CNS)还面临着失去他信的反对者的强烈支持的危险,因为国家安全委员会没有采取有效行动以调查他信及其联盟的腐败行为。"
三、 国际关系
在地区内部关系方面,东盟正在加快内部整合的步伐,《东盟宪章》估计在今年年底在东盟首脑会议上将正式出炉,这部宪章如能顺利通过,将对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东盟将放弃过去实行了40年的"东盟方式",转而实行欧盟模式。在地区外部关系方面,有两件事值得关注:一是已经连续举行两届的东亚峰会已经产生和将要产生哪些效果;二是日本与中国在东南亚争相扩大自己的存在和影响力。
1、 东亚峰会。
由东盟发起并且主导的东亚峰会已经连续举行了两届,第一届东亚峰会在2005年12月14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通过并发表了《东亚峰会吉隆坡宣言》和《关于预防、控制和应对禽流感的宣言》。参与这次会议的有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16个国家。会议的主题是"加强合作,增进友谊,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舆论认为,这是亚洲一体化进程中"分水岭式的事件"。2007年1月15日,第二届东亚峰会在菲律宾中部城市宿务开幕。上述16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会议。出席会议的***签署了《东亚能源安全宿务宣言》,提出了东亚地区能源合作的具体目标和措施。迄今为止,以东盟为主导的地区合作形式包括: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地区论坛、三个10+1(即东盟分别与中国、韩国和日本的合作)、10+3(即每年在东盟非正式首脑会议之后东盟与中日韩三国的首脑会议)、欧亚会议、东亚合作高峰会议(简称东亚峰会)。
这些会议形式上看起来非常热闹,各国***忙于出席各种会议,热衷于首脑会晤,频繁地发表连篇累牍的合作宣言和文件,但是,冷静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合作形式真正收到实效的却很少。东盟为什么对举行这些会议那么热心而且乐此不疲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两个原因:第一,东盟内部缺乏凝聚力。长期以来,东盟内部的合作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看起来非常热闹,但真正收到实效的则不多,以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从1992年提出到今,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但东盟内部贸易的比重却一直无法提升,总是在25-30%左右徘徊。东盟内部的安全合作也很难真正开展,因为东盟内部缺乏信任,互相猜疑。早在上世纪70年代,新加坡***李光耀就曾经说过,新加坡与东盟外部的国家的合作比与东盟内部国家的合作要容易得多。这就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东盟内部缺乏合作的动力与诚意。
第二,东盟担心被边缘化。在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浪潮中,东盟担心被正在迅速发展的中国和印度所取代,东盟对美国和日本也保持戒心,因此,东盟希望牢牢地掌握地区合作的主导权,用这些机构和会议来束缚其他大国的手脚,让各个大国愿意而且乐于接受东盟的各种安排。由于东亚地区的大国缺少互相信任,彼此相互猜疑,因此,东盟这种角色也就顺理成章地被接受,并且被一直被奉为领导者。然而,随着地区合作进程的深入,加入地区合作的国家越来越多,东盟这位司机会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越来越难于驾驭地区合作这列正在飞速前进的列车。早在第一届东亚峰会举行前夕,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的一篇社论就表示了这种担心,"东盟这个代表本区域经济体的声音,以后还会有人重视吗?""诚然,随着中国和印度这两个经济引擎的开动,东亚经济将是接下来一股强大力量。然而,东盟在同东亚其他国家洽谈时,作为一个共同经济体的力量,将远远超越10国各自进行谈判的能力。作为彼此的左邻右舍,东盟日后的整体发展也就取决于成员国是否能相互依存、扶持和信任,以同其他强大经济体竞争。东盟标志上紧束在一起的稻穰一旦松梆分散,必然会被刮起的大风吹得无踪影。" 现在看来,东盟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更多请进下面的网站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